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太原义务研学“吃螃蟹”的第一人李恒鑫:做老师是个良心活 要让学生受益

时间:2018-09-04

李恒鑫老师带领学生去省博研读和氏璧。

李恒鑫老师与学生们在桂林研读。

李恒鑫老师带着学生们到桂林研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老师的研读学习让孩子有目的地去参观博物院或地质馆,每次都受益良多。不仅从多方位多角度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对所学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每次都很兴奋,期待着下一次。”裴女士是学生家长,她口中的李老师,全名李恒鑫,是太原市第四十九中学的老师,并担任体育教研组长。

一个体育老师,却喜欢钻研科普知识,业余时间搜集各种和课本有关系的知识,延展教材知识。“我最怕学生一走出校门,往往会把课本知识还给老师,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所有教师不希望看到的。”

说干就干,李恒鑫除了自己课余研究,还一直想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能不能利用节假日为学生们搞研读性学习,从他们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他思谋了很久,终于,在2018年暑期,他的义务研学活动启动了。

迄今,研学活动组织了7次,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也成为了太原义务研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责任和使命感的老师

研学一词,这两年并不鲜见。很多旅行社都开发了研学的项目,吸引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但李恒鑫所提倡的研学,不仅在于公益的,全部免费参与,且在于他是针对教学而来的研学活动。仅仅围绕教学,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而设定的。

“我的初衷就是想把课本上的知识还原到现实中去,要让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亲密接触,划出火花。课本上的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反作用于生活。”李老师把自己比作一座桥梁,是搭建学生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一座连接桥。

是啊,老师在教学当中,原本就应当是一个中间人,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传播书本知识的引路人。但众所周知,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抽象单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很难深入理解,形象接纳。

但以目前学校的教学压力,很难有办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李恒鑫深知,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学生所得也常常大打折扣。于是,他就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去图书馆、博物院、地质馆,进行学习备课,为学生们准备每一堂研读课程。

因为是跨学科去学习,往往一节课要准备半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不会不懂,李老师就赶紧问相关学科的同事。有时,他甚至要跑到地质博物馆里问讲解员。有一次,他正好遇见地质博物馆的馆长,就把自己的研读学习和研读学案拿出来,看了以后,馆长也非常肯定,自此,得到地质博物馆的很多技术支持。

义务组织学生研读

今年,李恒鑫老师比平时上课还要忙。他先后组织了七期研读旅行,这七期所针对的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利用太原现有的资源,比如说省博物院、地质博物馆等进行研读活动。

在准备的过程中,他发现博物院讲解内容并不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博物院里的各种资源,为孩子打造一节优质的研读课。李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主动完成的部分,就一定给学生留下这个空间,有难度的地方就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让学生体验学习永远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个体。

常常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给予要重要很多。作为老师,李恒鑫深以为然。从今年4月开始,他先后做了7期研读活动,分别是《从钱说起》《宝石与诗歌》《恐龙来了》《和老师一起游桂林》《啤酒瓶盖的奥秘》《瓶盖力学》《和氏璧不解之谜》。

《从钱说起》那次,是在山西博物院举行的。参加的学生是12人,小学中高年级。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通过钱币了解我国的历史,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习货币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和五次革命。

5月,他组织了主题为《宝石与诗歌》的研读活动,地点在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参加人数16人,小学中高年级。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养成研读学习的习惯,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团队中快速成长。通过颜色来初步了解宝石,学习宝石的矿产、历史、分布等相关知识。为避免矿石的知识的单一枯燥,还在教学中加入了宝石绘画和诗歌创作环节。

6月,李老师在山西省地质博物馆组织了《恐龙来了》的研读活动。参加人数超过30人,中小学生高年级。学习地质年代划分和恐龙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做一名小小讲解员,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解答问题。

7月,李老师组织暑期研读活动,带中小学生高年级的12个学生,到广西,《和老师一起游桂林》。本次活动从语文、数学、地理、化学、物理、美术等多学科对《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进行深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互帮互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8月,李老师带领14个初中年级的学生,组织了一次《瓶盖力学》的研读活动。活动地点在太原的中正天街。让参与的学生们,初步了解啤酒瓶盖和其他瓶盖的形状,学会画力的示意图,通过瓶盖和饮料的关系,懂得归纳法的重要性。

暑假结束前,李老师再次带领30多名学生,前往省博组织了一次《和氏璧不解之谜》的研读。通过和氏璧教学了解中国的玉文化;通过对古玉的认知,解开和氏璧之谜。为了完成这次研读,李恒鑫老师先后花了20多天时间,三去省博,四去市图。从教材的搜集到研读学案的编写,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再到研读课堂的实战,请教多位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最终为同学们呈现了一次有意义的研读活动。

走在前沿的教育践行者

丰富多彩的研读活动,令学生们兴趣盎然,收获多多。就连一些家长,也连声赞叹:“李老师的研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识层面,帮助孩子们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和直观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体会到了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从教学的角度评价:“……李老师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融入一个主题,多角度引发思考,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一门,而是所有相关知识的纵横交错,极大地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促进他们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瓶盖力学》活动的次日,李老师还带着14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啤酒瓶盖的奥秘》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啤酒瓶盖的深度讨论,让学生们体验超市购物的乐趣、学习市场调查,并举一反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观察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恰好就是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李恒鑫老师才赢得了诸多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很多学生家长的认同。

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李恒鑫觉得,做老师是个良心活,他既然可以补漏,让学生受益,何乐而不为呢?“我会不惜一切,继续把研读活动搞下去,并且我想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在当前高科技、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学习的边界已被打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已不限于课堂学习,因此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放到首位。李老师看到了这一点,更希望社会各界能看到并付诸实践,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做一个有心的老师,为学生和当下教育,奉献微薄的力量。

本报记者 周俊芳

  • 上一篇:急救知识走进幼儿园
  • 下一篇:全国扶贫日 太原将举办“十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