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文有在校园。本报通讯员摄
“要是明天来,我就到北京了。”83岁的他,身板挺直,说话干脆利落,走路轻盈矫捷,还是那样忙碌地工作。他就是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终身名誉校长马文有。
“这次去北京是开家政学校招生推进会。”创建左云家政职业技术学校是马文有这几年最上心的事。他脚上沾着泥土,前一天,他刚带人到与左云县毗邻的内蒙古凉城县,落实流转马头山8万亩荒坡、2万亩耕地建设种养加示范区与旅游景区的事。马头山刚下过小雨,路面湿滑,他与大家跋涉了很长一段山路。
他的同龄人,有多少人已是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又有多少人,在家颐养天年,醉心于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他却还在为心中的理想——办中国最好的农村教育,操劳奔走着。并且他还觉得,80岁前后是人生创业的第二个黄金时段!
马文有,是一个永远的奋斗者,一个不知疲倦的跋涉者!
勤工俭学加实业兴学
写下“当代农村教育经济学”
如今站在现代化的校园里,马文有总会想起他刚踏进井儿沟小学的情景,这原是一座旧庙,昏暗的教室、缺胳膊少腿的桌椅,孩子们冻得发红的脸颊……1962年,风华正茂的他从晋北师专毕业,被分配到这里任教,看到孩子们朴实的笑容,求知若渴的眼神,就暗下决心,要为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改变落后的农村教育奋斗下去。3年后,能干踏实的他升任校长。
破旧的校舍是他最大心病。当他看到公社闲置多年的粮油加工厂,就像发现了宝贝,在这里办学比破庙强得多。一份申请报告很快递交到公社。结果如愿以偿。
至今让他感到后怕的是,由于厂房年久失修,一天中午,教室屋顶塌落,所幸孩子们都不在教室……
当时国家也很困难,教育局和公社分别拨给一笔修缮费用,但要重建学校显然是杯水车薪。为省钱,整个施工过程只请了县木业社几位技术人员,其余的活都由师生课余承担。经过几年奋斗,15间教室、17间宿舍、3间伙房的新校园建成,成了当时全县农村条件最好的学校。
为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1975年,他看中了一个叫“石板坡”的荒坡,决心在这里建设新校园。好心人劝阻,不要做当代愚公,但建新校舍的愿望像一把火在他心中已经点燃,很难熄灭。
带着师生,铁锹加小平车,开始了建设新校舍的漫漫历程。
与此同时,马校长组织师生勤工俭学,编筐织篓、装卸修路、种田植树。改革开放以来,马老师的才能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学校在勤工俭学基础上,发展成立印刷厂、地毯厂、木器厂、汽修厂、砖瓦厂,开建起实习煤矿、活性炭厂、洗煤厂等,后来整合为3个股份制产业。校办企业越做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学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费。校办企业累计实现利税5亿元。
在“石板坡”建设学校,前后历时35年,劈山平地500亩,利用勤工俭学和开办校办企业的钱,建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园林化的全国示范学校。这座投资近亿元的学校,省教育厅拨给5万元,县政府拨给17万元,占了很小部分。
全国劳动模范,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店湾镇上张家坟村党支部书记左升,亲眼见证了马文有带领师生勤工俭学、实业兴学、艰苦创业的历程,他感慨万分地告诉人们:“愚公移山不是神话,愚公就在我们身边。马校长就是当代愚公啊!”
令人痛心的是,校区下面被周边煤矿采空,根据国家要求,必须搬迁。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东北部十里河畔划拨一块土地供学校重建。本来校安工程是政府“一把手”工程,应由政府负责。可心急如焚的马文有和学校一班人,在政府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先期投资积累资金用于学校重建。建设过程中,马校长带领师生干力所能及的活,工地上留下了师生冒雨铺设电缆、抗洪排水的动人场面。2013年秋,占地215亩,宏伟壮观,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新学校落成,同时建成的还有学校集资建设的两栋26层职工宿舍楼。
在马文有的带领下,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靠艰苦奋斗、勤工俭学、开办实业,先后建成6所学校,投入资金达2.19亿元。国内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这样评价:马老师成就了当代农村教育经济学。
要挖掉农民世袭穷根
就不能让孩子失学
“农民的贫困之根是人的头脑里知识的贫困,是教育的落后。”马文有出身贫寒,深知教育之神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农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挖掉世袭穷根。
为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学,学校拿出勤工俭学和开办企业的一大块收入,设立“贫困人民教育工程”基金,每年支出400万元补助家庭困难学生。在国家实施义务免费教育前10年学校就实行了免费。陈达、陈霞兄妹俩因父亲去世,家庭失去经济支柱失学。马文有知情后,上门把他们接到学校,除了发伙食费,还每年每人发1000元的衣着费。
师资水平高低决定着办学的质量。为吸引优秀教师,学校将荣誉和待遇向教师倾斜,每年评选优秀老师与模范班主任。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使老师们有一种归属感,凝聚了一支落地生根的优秀教职工队伍。
一度时期,择校风盛行,有些不摸底细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经过观察比较,他们又把孩子重新转回了综合技术学校。
对接社会需求
学校办成了真正的“综合学校”
马文有和他的团队用“心”办教育,心血没有白费,初中升学率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县中考总均分几乎年年第一。孩子们能考进普高,进大学深造,马文有求之不得,然而,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出路何在?
基于此,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马文有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打破条条框框,1967年创办了兽医班、赤脚医生班。1970年又办起了专科班。1982年,开办了汽车驾驶与维修二年制学历教育班,建立了汽修厂实习基地,逐步建成驾驶员培训学校,至今已有毕业生两万多名。1983年将校名改为“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
“老百姓幸福快乐,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就更幸福更快乐!”正如马文有所言,不少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农家子弟,用所学知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学校先后还开设了煤矿测绘、机电、农技、幼师、计算机等十几个专业、长短结合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们所学的专业都是社会所需,一手过硬的技术,成为对应行业争抢的“香饽饽”,不等学生毕业,多数被一些单位选定。
1994年,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经验现场会在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召开。1997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职业中学。到如今,这个学校累计毕业和培训人数达到9.2万人。
不让孩子读死书
办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求人人成精英,但求个个成真人。”马文有更是一个思考者,他十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动脑动手,各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们爱读书但不读死书,让孩子心智健全,健康成长。
不少学校为了升学率,将一些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学生拒之门外,而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总是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手臂。
坚持文化教育与劳动结合,用劳动课时间,师生们把学校附近一块山坡地休整成20亩大“小平原”,学生们在这里“科学种田”。
农村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马文有把积累的农村教育实践经验、所思所悟写成《真言实语》《人事观》《农村教育道路越走越宽广》等6部专著出版。
2012年,77岁的马文有卸任校长职务,县委县政府鉴于他的工作能力,聘请他出任学校终身名誉校长,他在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时说:“源于学习实干、成于理想信念。”的确如此,他今天的成就皆源于此。他会挣钱,但目标不是为挣钱;他会当官,但给他官他不做。上级部门至少10次要提拔他,他都谢绝了,后来他说:“假如10次提拔我做官,一次不谢;假如4次免职,一次不再重新工作;假如6次对我调查,一次有贪污受贿,就没有我和学校的今天。”
一位曾先后任职山西和中央部委的领导,在两次会议上当众向马文有鞠躬,感谢他对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并放话:“马文有校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当之无愧的真正的人民教育家。我把这个话放在这个地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让人们去认识。”
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示范学校、山西省模范学校等100多项荣誉,被誉为“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马文有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校长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姚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