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景区创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文旅融合开新景,研学旅行再深耕。在素质教育理念持久深入推进中,洪洞大槐树景区以弘扬孝德文化为载体,以深度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为主线,全面推进研学旅行项目升级,致力打造“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不同梯次研学旅行群体,为各地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借鉴。
非遗展现:从参与仪式到情感归属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官方移民。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官方在洪洞大槐树下组织移民18次,迁至18省500余县,最少涉及1230个姓,洪洞大槐树成为海内外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亿万人心中神圣的“老家”。
洪洞大槐树景区开展国家5A级景区创建活动以来,经历了青少年“游学夏令营”进阶为“研学旅行”的质的升华,精心设计主题,开发出“研学+祭祖习俗体验”“研学+姓氏探源体验”“研学+风情演艺体验”“研学+民俗风情体验”“研学+非遗项目体验”等系列活动,在全省率先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是移民后裔的夙愿,也是景区研学旅行核心项目之一。
临汾市实验小学50名学生来到大槐树景区,不再是单纯的合影、听讲解,而是深度体验“大槐树祭祖习俗”,用心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仪式完毕,他们拿出本和笔认真记录,不时询问工作人员:为什么祭祖有9项程序?每项程序是什么含义?在中华姓氏苑里,同学们拿着家谱或姓氏渊源书籍查找自家姓氏,认真诵读家训,分享研学旅行的乐趣。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学生们在大槐树景区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他们饶有兴趣地寻访姓氏之源、触摸拓印之美、体验祭祖文化、传承孝德深意……获取的不仅是难忘的记忆,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大槐树景区常务副总经理何东海说,洪洞“老家”的乡土、乡情让研学旅行回归理性,一方面我们利用大槐树景区的资源优势,向学生传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借助学生参与欲望,让他们体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完成研学旅行的教学目的。
文化传承:从家族记忆到家国情怀
一位来自太原的高中老师这样生动表述大槐树景区的研学旅行项目:因为祭祖堂内有1230个姓氏牌位,很多学生在参与仪式后产生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家族情怀,活动现场非常专注,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研学旅行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学生视野,陶冶艺术情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反,这是让学生主动挖掘自然和社会知识,通过旅行见闻丰富阅历,并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大槐树景区以姓氏为脉络,将宏观的祭祖仪式浓缩至家族姓氏文化中,再由姓氏文化延展到家国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赋予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景区在设计这一情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以情景剧再现移民先祖背井离乡悲壮的血泪史和备受艰辛、可歌可泣的创业史,增强了艺术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大槐树景区一次研学旅行能给人“多面”体验:回到洪洞,品味华人老家;寻根祭祖,探索血脉渊源;观看演艺,体验历史文化;游走民俗,畅享生活乐趣。在这里,结识的是乡亲,听到的是乡音,脚踩的是故土,感受的是每个家庭传承600多年不变的家风和生活“密码”。
大槐树景区《移民》《铁锅记》等情景剧,不仅仅是让人欣赏,更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历史人文的完美展示。
一位研究生家长在谈到子女教育时说,现在孩子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高学历呈现较大落差,通过到大槐树景区研学旅行,使孩子在家庭关爱、生存能力等方面有了主动求索意识。事实上,大槐树景区承担了高校社会实践课程。
资源整合:从文创开发到形象认知
大槐树景区研学旅行基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十几年前,景区就成立了根祖文化部,对根祖和姓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以此为基础,整合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景区自身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开发出300多种文创产品和19场实景演出剧,以满足研学旅行多样化需求。
在大槐树民俗村,荡秋千、闯关等免费游乐项目应有尽有,很多游客争先恐后参与体验。这里有明清院落、古家具,还有麦草堆、风车、风箱、纺线车、织布机、水车、铁犁等,传统生活生产用具让人们倍感亲切,回味无穷。
大槐树景区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忠义认为,研学旅行项目在策划之初,就将欣赏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不断改进,实现出游目的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尽量满足不同受众人群欣赏和求知需求。由于有顶层设计和高精准策划方案,使大槐树景区研学旅行项目实现了品质化的提升。
毋庸置疑,研学旅行代表着游客群体由传统游学向深度研学方向转变,超强的目的性和人群的特定性也为景区提出了更高发展要求。大槐树景区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研学旅行中独树一帜,值得各地借鉴。
王清茗 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