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六大文化是古中国新运城的文化谱系传承,是河东文史脉络的梳理和归整。本文通过回望古河东大地壮阔而绚烂的文化景观,追寻本土六大文化的历史轨迹,浅析和探讨运城六大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递的正能量等,进一步加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研究运城文化的核心和根脉,是放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宏阔背景,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美誉,助力大运城建设方面,擘画出运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战略举措,是在新形势下,用全新的视角集纳、集成、集中营销运城城市精神的创新实践。新的排列组合,新的类别归整,新的人文矩阵,体现新的文化气象,彰显新的文化取舍。
在此,让我们以敬礼的目光,追寻运城六大文化的历史轨迹,了解它们的渊源和来路,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并从中激发出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创造的内生动力和永续推力。
人类远古文化
2000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相继报道了中美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世纪曙猿化石的论文。论文说,对山西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的意义可以与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这次在垣曲发现的世界曙猿,生活在距今大约为4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在垣曲发现的那一块小小的料礓石中包孕的化石,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西侯度,芮城县风陵渡镇的一个普通古渡,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是因为1961年至1962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在这里发现、挖掘了一批石制品,包括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器共存的一些遗物中有带切割式刮削痕迹的鹿角,有烧过的动物骨骸、角、牙齿,许多动物的头骨被砸碎。专家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论证,确认西侯度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人类用火最早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最早的遗址之一。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推演,正是在一粒一粒的星火照耀下,开始了文明的征程。
农耕源头文化
1.后稷教穑的农耕起源
“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稼穑劳后躬,播种功勋垂万代。民人饱后德,荣隆祠宇耸千秋。”这是稷山县稷王庙中的两副楹联,歌颂了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丰功伟绩。
在万荣、闻喜、新绛等相邻的地方,还建有规模不等、风格不同的稷王庙。尤其是新绛县阳王村的稷益庙,更以记录后稷、伯益教民稼穑的壁画而闻名于世。这些遗存,形成一个后稷文化的人文链条,印记了大量典籍中记载的河东是后稷教穑的主要场地,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地理坐标。
2.嫘祖养蚕被科学证实
西阴遗址的挖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序幕的开启。当年,正是在夏县西阴村,中国学者自行主持,挖出中华史前文明考古第一锄。这次挖掘当中,发现了一个半割裂的蚕茧,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的痕迹。后经专家鉴定,那粒蚕茧是一种家蚕的茧,因此证明,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经懂得养蚕。(摘自《三联生活周刊》)。这枚蚕茧化石,从此被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实物,这为广为传说的“嫘祖养蚕”提供了证据,也与《史记》中记载的“黄帝居轩辕之王,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王妃”相吻合。
后稷教民稼穑和嫘祖养蚕,都发生在河东,绝然不是巧合,一食一衣,一男一女,他们是华夏民族在初始期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的杰出代表,源于河东的农耕文明,也因这两个美丽的传说而成为我们最早的乡愁寄托之地。
黄河根祖文化
1.母亲河对运城的眷顾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无疑对河东表现出特别的眷顾——一个巨大的臂弯,像慈祥的母亲,对襁褓中的婴儿呵护有加。自此一别,大河汤汤,一路向东,直奔大海。这一逗留,这一停顿,不经意地给这块土地更多的赐予。这里,留下了人类童年寻找文明过程中艰难的跋涉,上演过一幕幕人类征服自然的史诗活剧。最重要的是直接蕴育出华夏之根中的最直的根脉,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2.盐池的优势地理位置
《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统领的南方部落,进行过一场殊死的较量,最终,蚩尤战败被杀。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有学者认为是为了争夺盐池的控制权。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出,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占到盐池的人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史学家张其昀在台湾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诼鹿,两者实为一事,炎、黄血战,实因食盐而起。”所以有学者认为,盐促进了华夏民族形成。故总结说,没有盐便无以立国。
3.后土祠被称为最早的“地坛”
当年轩辕黄帝“扫地为坛于汾阳”以祭祀后土,就在万荣后土祠,这一远古遗存,被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地坛”。之后,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形成了早期的社会形态。据史料记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而尧帝早期的都城,也曾在蒲坂一带。而大禹之子启在今夏县建立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天朝——夏,则成为中国历史划时代的里程碑。
宗教信俗文化
散落在大河之滨、条山之巅的形形色色的宗教文化建筑,在肃穆的气氛中,永远有讲述不完的神秘故事。关帝庙,是关公文化的地理标识,永乐宫,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实物例证+神话传说,完整地记录着这块土地上人们丰富精神世界和多样化期许。
1.关公信俗影响国内外华人
关公精神从古到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影响着华人,尤其是运城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作为关公故里,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尤其是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祖祠、家庙等建筑群,是承载和寄托关公信仰的实物和空间,关公的忠义诚信就是运城这座源远流长的城市的人文精神之一。关公也成为忠义仁勇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文化当中一个标志性符号之一。
2.西厢记故事流传古今中外
被誉为中条第一禅林的万固寺,位于永济市区西南的中条山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是佛者刚传入内地时就创建的一座寺庙。而与其遥遥相对的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续高僧传》记载,隋初已有。这座禅院后因《西厢记》故事发生地而驰名中外,传留古今。
3.永乐宫、青龙寺壁画著称于世
永乐宫与北京的白云观、陕西的重阳宫被誉为中国道教的三大祖庭。宫内现有五座元代建筑和1000平方米精美绝伦的元代壁画,1998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北库时,永乐宫进行了整体搬迁,为保护壁画,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这一工程直到1965年才基本完成,搬迁工程又成为我国文物史、建筑史上一个创举,为这座东方画廊又平添了传奇色彩。
与永乐壁画相当的还有被誉为元代壁画宝库的稷山青龙寺。该寺创建于唐代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素以壁画著称于世。立佛殿的壁画是该寺壁画的精华部分,是佛、道、儒三者组成的水陆道场画。
河东民俗文化
运城人到全国各地体验民俗文化,为何总是似曾相识,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民俗文化的雏型,源于古河东。即便在今天,这些零星的风习,依然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谱系。
河东人民世代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大体包括:婚礼、丧葬、寿礼为代表的民俗活动;生育、命名、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习俗活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民间社火为代表的传统表演活动;泥砚、螺钿、木版年画、髹漆、剪纸、地窨院营造、名吃制作、花馍为代表的工艺技能;从三皇五帝到先贤为代表的传说故事;以清明、祭关公、虞舜为代表的祭祀活动,以及各地的传统庙会。源于河东的林林总总的民俗文化,几乎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对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而言,河东民俗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参数和对应坐标。比如二十四节气,当初制定就是以河东地区为基准,所以,就全国范围而言,只有河东的节气、节令最为精准。
红色革命文化
堆云洞,如豆灯火,是河东革命火种,克运城,攻坚克难,为全国攻城战例。先辈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不畏困苦、服从大局的革命意识,仁人志士、时代先锋、代有楷模,这些河东先贤,至今依然是我们迈步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1.堆云洞被誉为晋南革命摇篮
堆云洞位于夏县境内稷王山麓。1922年,怀抱教育救国的嘉康杰在此创办了“平民中学”,即今日康杰中学前身。他把这里当作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10年之久。一批革命先辈在此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至今,这里仍保存着许多革命遗迹。1985年,堆云洞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运城市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2.运城战役为可借鉴战例
运城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率先攻城的一个战例。1947年12月16日开始至28日,运城攻坚战在极其艰难条件下,胜利结束。1948年元旦这天,前指向党中共、毛主席发电报,以解放运城的胜利,给党中央、毛主席拜年。新华社当时发表社论,评价运城战役:“此次战役,有力地配合了刘邓、陈栗、陈谢三路大军对平汉、陇海两路的突击战,同时也证明我大军打到外线后,我内线兵力还很强大。”从战术上讲,运城战役也为我军随后开始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战例。
纵观运城本土六大文化的根脉与中华文明史演进的源流大致耦合。这些文化内涵相浸洇,逻辑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承前启后的传递链条:以西侯度、匼河遗址为代表的人类远古文化,像一粒星火,燃亮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大禹治水等史迹和传统,为中华农耕文化的演进开启了壮阔的序幕,也为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史祖肇始伟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后,以河东为核心区的古中国衍生的礼制和民俗,渐次影响了更广大地区和更宽阔的领域,并最终涵养和滋润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共同为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填充了大河东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致。
樊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