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

时间:2019-01-10

12月12日,本报刊发《54位老农民的罗家山试验》后,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不少读者到罗家山走访,希望能取到真经。连日来,记者就罗家山如何培养新一代农民,吸引人才走进农村进行了采访。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做到智志双扶。”从罗家山走出来的张治平,谈到人才问题,感受颇深。

张治平,临县三交镇五星学校董事长,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后下海,创办了这所寄宿制学校。从师范毕业后一直在镇上从事教育工作,对农村人才的匮乏深有感触。在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开办当初,他就带头拿出5万元入股。此前,他还投资几十万元,拆除了老旧房屋,平整出村里一块地,未来可以兴建企业、当停车场。他说,之所以创办五星学校,是因为要解决吕梁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我们中考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五,高中升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为当地农村建设培养出数千名有知识有觉悟的学生。”

采访中,他希望记者能给外面打工的罗家山年轻人、村里合作社捎几句话:“第一,村里现在变化大了,不要在外面打工了,自己完全可以救自己,但要艰苦奋斗、自我努力;第二,合作社的财务制度要严格规范,收支明细,让村民和股东一看就清清楚楚、放放心心;第三,合作社搞实体,一定要在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上做文章;第四,城里人到村里结对子,策划组织城市里的孩子“到罗家山当一回农民”,体验稼穑之苦之乐之趣,感受绿色生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张犬照,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按照村里人的说法,他是罗家山走出来的“最大的官儿”。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我们村只出过3名高中学生,且绝大多数是张姓,外来人口很少。建村有记载的是隋唐时期,一千多年时间一直没有变化,是北方农村贫困地区一个典型的小村落,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制约它发展的,一是交通不便带来的信息闭塞、人才匮乏,二是自然资源单调,只有红枣、核桃树栽种,玉米大豆和蔬菜等大路货,卖不出价。”张犬照说,罗家山贫困,根子在人才短缺,并不是地下没有煤矿那么简单。谈到吸引外来人口,他建议村干部通过创办企业,把经济搞上去,建一所幼儿园,先解决儿童上学问题,才有可能吸引村里那些在外务工的村里人回村创业。“现在阶段,吸引外部人才进村创业不现实,罗家山人现在只能靠自己。”

张福荣,也是从罗家山走出来的一个“能人”。学校毕业后,他先是搞工程,后从事媒体工作,2013年以来,自己投资近百万,硬化了罗家山通往外界的一条乡村公路,为罗家山走向富裕打开了一条通道,让罗家山人开了眼界,用农民的话,就是“他帮我们打开了天眼”。如今,他受邀成为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顾问,也成为这一新型合作社的总构架师,2017年以来,他几乎牺牲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帮助村里确定了办社宗旨和发展目标,翻阅资料规划乡村建设前景,自费往返于北京-太原-临县之间,邀请专家顾问进村帮扶,投资入股红枣合作社,全身心致力罗家山崛起。

或许出于媒体人的视野开阔,对农民脱贫攻坚,张福荣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现在,我们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越帮越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有些农民还是老思想,等靠要。要彻底改变农民贫困,必须通过外部力量的引导,激发农民自己发家致富的动力,内外结合,自己主动,才能找到一条脱贫路子。”谈起未来,张福荣信心满满。他说,罗家山是他今后若干年全心全意打造的项目,希望通过“外引内动”,激发出全体村民干事创业潜在的力量,最终实现村民自救,“不成功,不收兵!”

本报记者杨改民 吴修明

  • 上一篇:因地制宜“一主多辅”促脱贫
  • 下一篇:冰雪激光秀“点亮”我省冬季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