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蕴)从行政向市场转变,从规模化向效益化转变,我省确定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42项改革任务。4月16日,起草历时四个多月,经过六轮较大修改,吸收了全国十余个省市先进经验,征求了国务院国资委及24家省直部门意见,最终经第112次省委常委会审议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行动方案》,共8方面42项具体改革举措,提出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经济增加值力争增长12.5%以上的改革目标任务,力推山西国资国企改革整体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4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予以详细解读。
完成转型项目投资1000亿元,重点推进煤机重组
“针对既往国资国企改革存在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问题,我省国资国企改革以补齐短板、对标先进、迅速赶超、后发优势的思路,‘补考’‘赶考’齐抓,实现了改革整体设计、深度攻坚、持续发力的重大转变。虽然纵向比我们取得的进步不小,但横向与兄弟省份比,特别是与发达省份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省国资委副主任张宏永分析了目前我省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呈现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我省更是处在难得的窗口期和攻坚期,如果这次在改革浪潮中落下了,那么给后来人留下的必定是一份难补的功课。”
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我省起草出台了《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实现“135”战略目标,即保持国有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态势,在优化资本布局、加速混改、推行市场化契约化管理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解决遗留问题、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加强国企党建五个方面加强支撑。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方面,提出完成转型项目投资1000亿元;煤炭增加值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降至52.8%以下,2020年实现结构反转;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66.3%提升到70%以上,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超过2/3;新兴产业增加值在2018年同比增长24.3%的基础上,继续增长30%以上。对省属国企的“培育类”产业,进行动态管理,为新兴产业发展留出空间;要求七家煤炭企业要选择1-2个非煤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型主攻方向;今年重点推进煤机重组,嫁接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机制,带动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完成130家左右企业混改,汾酒集团整体上市
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今年国资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混改率力争上升到75%以上,2020年达到80%。今年需完成130家左右企业混改。张宏永表示,目前,与央企和先进兄弟省市相比,我省混改率并无明显差距,但缺乏有影响力、震撼力的重大混改项目,特别是集团层面混改、煤炭国企混改相对滞后。
为此,我省今年将拿出好企业、好资产、好项目进行混改,建立混改项目储备库,面向全球公开推介;太钢等8家竞争性企业要在集团层面开展股权多元化和混改;推出一批煤矿类子企业混改项目,允许民营企业控股;还要在创新性企业试点员工持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开展,同步构建末位淘汰、股权退出等约束机制。今年,要完成汾酒集团整体上市,推进大地控股借壳港股上市,实现整体上市和境外上市两个零突破。
推行省属国企契约化管理,大地控股等试点经理人制
今年我省在省属国企各个层面,全面实行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在部分企业集团层面,推进市场化选聘经理试点。在大地控股等新设公司集团层面,推进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理层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强化激励,针对上市公司,推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为主的股权激励;针对非上市公司,优先支持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激励;针对科技型企业,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同时,推进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一企一策”考核,进一步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导向性,建立考核指标听证制度,指标既要“争一流”,又要“补短板”“强弱项”,实行“进二退一”。
力争256户省属“僵尸企业”出清,压减法人要新增200户
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加强政策支撑。按照方案,市县政府要将“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财政补助加快使用到位,研究解决国企职工福利性住房的产权问题,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重点启动市县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力争全部完成256户省属“僵尸企业”出清任务。压减法人要新增200户,确保到2020年累计压减1334户以上,压减率30%。同时,盘活企业闲置半睡资产。
《方案》提出,市县党委政府要统筹设计国企改革方案,分类推进改革。对公益类企业可适当保留,积极开展混改,引入市场机制。对平台类企业,要求其规范经营、防范风险,更好发挥作用。对竞争性企业全面开展混改,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强做大,允许国有资本退出;对名存实亡的企业要破产关闭、注销出清。改革中要着力解决好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