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业、宜居、宜游是城市的最高境界,延安新区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疏解老城密度、改善人居环境的承载,是中国梦在延安的成功实践,也为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奠定了扎实基础。
2017年以来,延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回顾总结新区五年发展的生动实践,系统梳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研判新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形势。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思路和方案逐步得到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今年6月份常住人口将超3万人
经过五年多的艰辛努力,新区工作由岩土工程建设转入建管并重的新阶段,新区面貌也由荒山荒坡变成了环境优美、高楼林立、道路通畅的现代新城,人们的认识由观望、质疑变为全力支持,新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了解,新区规划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累计实施岩土工程20.36平方公里,目前形成建设用地共计30540亩,未来岩土尾留区域还可形成建设用地5000亩。省上已批复用地规模27400亩,批复建设用地27个批次20469亩,已报待批12个批次3441亩。
目前,新区已经形成岩土工程安全可靠、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资金运行总体平衡风险可控、市政设施配套基本到位、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住房建设快速推进的全新格局。据了解,延安新区黄土湿陷性问题已基本解决,岩土工程安全可靠,可满足各类项目建设需要,黄土裸露区域植被恢复达到覆盖率100%。在资金运行方面,新区建设资金自求平衡完全可以做到。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6条新老城连接道路全部贯通、31条66公里的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城市主干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水电气暖保障有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综合管网投入运行,公共交通运行有序。五所学校和三所幼儿园招生开课;延安大剧院高效使用,展演节目丰富多彩,学习书院宣教功能积极发挥,三甲医院主体封顶,全科门诊开始运行;延安大学迁建工程进展顺利;10个社区服务中心逐步投用。目前已累计建设住房28000余套,干部商品房交付入住,安置房分房到户,预计到2018年6月份新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万以上。
展望未来:错位发展、突出优势,不求大而全
2017年以来,延安新区按照市委书记徐新荣听取新区工作汇报时做出的指示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详细梳理原有规划体系,查找缺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规划优化提升工作。
目前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从规划的层级来看,系统性和协调性更加突出;从城市空间和风貌的把控来看,景观性和特色性更加鲜明;从城市整体功能配置和长远发展来看,合理性和前瞻性更加凸显;从三廊四线(通风廊道、视线廊道、景观廊道、红线、黄线、绿线、黑线)的控制来看,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更加有力;从规划审批监管和执行落实来看,严肃性和权威性更加增强。
党的十九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延安市也进入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延安新区要紧盯国家发展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发展,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延安城区已形成老城区、新区、高新区、安塞区和南泥湾景区五大发展板块,站在城市总体布局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延安市五大板块的功能定位和基础条件,新区要按照错位发展、突出优势,不求大而全、但求少而精的思路,重点发展红色旅游服务、高端文化教育、新型医疗康养、现代居住社区及新经济产业,与其他板块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格局,使新区成为延安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力点。
综合分析研判,新区城市定位确定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延安新经济产业引领区、现代生活居住区、商务行政办公区。
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区各类重大项目有序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凸显,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现代城市形态基本形成;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城市格局基本形成,运行保障充分有力,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城市经济充满活力,幸福指数全省领先。
编辑:王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