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富县50公里的直罗镇胡家坡村,清澈的葫芦河从这里蜿蜒流过,肥沃的水田是当地百姓的骄傲。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引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是摆在决策者眼前的一道难题。
>>靠水吃水 恢复水稻种植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在黄土高原上,小小的一方水田显得尤为珍贵,也意味着富饶与富足。曾庆鹏2015年刚到直罗镇任党委书记时,并未看到预想的场景。他发现,村民们收入仅靠采药、种植玉米等,每亩农田每年收入仅500元左右。
原来,2001年,一场突发的洪水摧毁了农田设施,水稻种植随之退出了直罗镇历史舞台,一度富饶的胡家坡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以前种水稻,收入还可以,后来种玉米了,收入微薄。”村民们回忆说。的确,相比于玉米,水稻一亩净收入在2000元以上,因为日照时间、生长周期较长,产出的大米口感极佳,被称为“贡米”。瞄准了资源优势,2015年,直罗镇开始号召村民们恢复稻田种植。然而,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村民的响应,“万一种的水稻卖不出去了,就连那点微薄的收入都没有了。”为此,直罗镇政府承诺:水田免费恢复,种子免费送,生产的水稻全收。就这样,2015年,直罗镇很多村都种上“直罗贡米”,当年产出的大米供不应求。
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2017年,胡家坡村响应政府号召,恢复了500亩稻田种植。村民们算账,一亩地产大米800斤,收入最高在4000元以上,而且机械化耕作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我家的3亩2分玉米地全部种成了水稻,收入在1.7万元左右。”胡家坡脱贫村民赵振富干劲十足,“今年我又把剩下的4亩玉米也全部改种了水稻,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目前,全镇1000亩稻田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直罗贡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据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介绍,全村耕地面积1884亩,稻田种植已达到1000亩。“去年有4户贫困户因种植水稻而脱贫,看到这个好苗头后,今年又有11户贫困户主动恢复水稻种植。”
>>振兴乡村“农业+旅游”打造千亩田园综合体
站在葫芦河畔,一阵风吹过,千亩禾苗侧身弯腰的场景蔚为壮观。如今,再走进葫芦河岸边的胡家坡村,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让人流连忘返。
胡家坡的千亩稻田对于村民来说已成为致富的良田。但在曾庆鹏的规划和设想里,这片水稻不仅能吃还要能“看”,他管这个构想叫“田园综合体”。华商报记者获悉,今年除了恢复500亩稻田,建成千亩直罗贡米生产基地外,胡家坡村还栽种了6种色彩的观赏荷花30亩,种植菊花、格桑花40亩;建成村口广场、水厕,完成进村主街两侧围墙大门改造……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来振兴乡村经济。
曾庆鹏表示,计划用3年时间,把胡家坡村建成富县西川最美村庄。今年还计划建设2号、3号观景台,为明年种植稻田画打基础。等稻田画建成后,游客可登上观景台,将一幅幅壮观的画作尽收眼底。
华商报记者贺秋平 通讯员陈振富 张伟莉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