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省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如今阶段性成果显现,全省上下形成浓厚的改革氛围。从2014年2月到2017年4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 20次会议,完善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审议专项改革方案,强力推进改革落地。20次会议,勾勒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路径。
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成绩单
1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省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截至目前,省委深改组共召开 20次会议,审议通过134个专项改革方案;推动各层面出台330多个方案
2 科学布局、统筹推进改革总体进度符合中央要求和预期目标《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明确的256项改革任务,头3年完成102项,占总任务的40%
3 积极探索、勇闯新路重要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效果到2016年底,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川部署148项重要改革试点,省级部署75项改革试点,已经完成28项,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
4 问题导向、攻坚破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农村改革创造全国经验;国资国企改革突破难点;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速;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增强了群众获得感;纪检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全省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5 突出落实、创新方式改革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构建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建立“清单式”精准督察制度;形成“省委深改组统筹决策、专项小组分块抓总、牵头部门主责实施、参与部门各尽其责、改革办协调督促”的改革工作总体格局
□本报记者 李龙俊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速度
累计制定330多个专项方案
省委深改组20次会议的快节奏:平均不到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推动各层面出台330多个方案。其中省委深改组审议通过134个专项改革方案,平均每次会议要审议近7个专项改革方案。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省改革“蹄疾步稳”。
2014年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省委深改组共有5次会议,都强调准确领会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年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省委深改组全年召开 4次会议,审议了包括《中共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改革工作台账》《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等多项改革方案,强调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让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省委深改组会议的频率明显提速,全年共召开 8次会议。其中4月召开了两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等10项内容。
2017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省委深改组已经召开三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专项方案。
我省顺利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头三年“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搭建起主体框架”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精度
256项任务直击发展关键环节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明确的256项改革任务,头3年已经完成总任务的40%。改革能快速见效,关键在于相关改革方案精准指向了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针对民间投资持续低迷,省委深改组通过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专项方案,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推进PPP模式。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省委深改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等方案,把农业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个“一号工程”,四川举全省之力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推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个专项实施方案。
省委深改组会议适时出台扎实抓好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国资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项方案,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
省委深改组会议审议的方案、作出的决策如何做到精准?上下联动、有序对接是关键。对上,全面领会中央精神,充分把握全省工作大局和阶段性省情特征。对下,强调将调查研究贯穿到改革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特别是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眼睛向下,拜群众为师,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省委深改组每次会议,既传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最新会议精神,也听取省直部门或市州相关情况汇报。会议之外,则是大量的调研工作,确保改革方向精准。
[1][2]下一页 尾页5月3日,华蓥市工商质检部门窗口工作人员,向一名企业负责人(右)发放该市首张“十证合一”营业执照。从5月起,华蓥市全面实施“十证合一、并联办理”商事制度改革。 周松林 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切片
新“土改”的郫都试验
□本报记者 寇敏芳
2015年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成都市郫都区是33个试点县之一,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青杠树村因此受益。现在,这个村已成为4A级景区,日均游客超过1000人。
2012年,青杠树村启动新村建设,农民分散的住房被拆除,集中建设新居,零散的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得以集中,一下多出了269亩建设用地。“但是很难用起来”,村主任钟家旭很无奈,“因为土地政策没放开,企业不敢来开发。”
农民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也因为高度同质化,火了一段时间后,渐渐冷清。村里想打造一批观光旅游项目,“就是没资金。”钟家旭说,修村民新居还欠了银行的贷款。
2015年9月,郫都战旗村敲响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青杠树村整理出4块共97.48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去年7月,由中国数码港科技有限公司拍得,规划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入市地块最高每亩单价高达73.33万元,最低40万元,“比区里不少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还高许多。”郫都区国土局副局长吴诗东说。
土地入市,青杠树村获得了1.97亿元收益,偿还贷款后剩下0.25亿元,发展旅游的资金也有了。
今年3月,青杠树村成功升级为4A级景区,农家乐模式转换为“景区”模式。
农民的日子也有了较大变化。聋哑人张华柳在村里引进的刺绣坊做工,年收入超过15000元;年过六旬的陈发珍经营小吃摊,年营业额超过3万元……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
郫都区农村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已经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打造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农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农户产业化经营面积达94%以上。
试点两年来,郫都区共完成29宗350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获得成交价款2.1亿元。对土地入市,村民投赞成票的比例均超过97%。
经普查,郫都区符合入市条件的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2.29万亩。为保证入市地块的规范、合理使用,郫都区还编制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从“基础管理、入市管理、配套管理”三个方面出台了21个配套办法,形成了完备的规则体系。
省国土资源厅改革处处长岳运红说,郫都区的试点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存量,初步实现还权于集体、还利于农民、还配置于市场。
深改案例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是科技部授予绵阳的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2016年5月26日正式揭牌运营。旨在破解制约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军地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瓶颈问题,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科研院所改制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以科技人员持股为重点,积极探索转制院所建立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全国最大一家提供机械密封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整合省内外40多家科研院所等资源,搭建行业专业服务平台“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港”。
盘活僵尸企业
眉山对全市工业企业闲置资产进行系统调查,综合施策,盘活僵尸企业。通过实施“二次招商”“腾笼换凤”,成功盘活僵尸企业30户,签约金额45亿元。
灾后重建“飞地园区”模式
建设“飞地园区”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依托雅安经开区设立芦山、天全、宝兴飞地产业园区,探索生态功能区和灾区异地发展工业的新路子,形成“两化”互动、产城相融示范点,成为雅安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开放合作示范区、灾后造血功能主要载体。
做大做强现代职业教育
德阳市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近年来,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重点,已建成职业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每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
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
近年来,攀枝花市全力实施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三个加快建设”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六度”(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和谐度)独特优势,以打造“阳光康养・康养胜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休闲旅游、医疗服务等阳光康养产业。
科技服务点亮创新创业
盈创动力构建物理和信息两大载体,建立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和增值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多元结合 重构物业生态
2016年,成都市锦江区东光街道党工委完善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率先辟出化解物业纠纷、修复物业关系、重构物业生态需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多元结合、法治保障的“东光路径”。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整理)
首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