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遂宁5月23日讯(记者 赵权军)自2015年以来,船山区复桥镇冬春村坚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继而实现村民持续增收目标。如今,该村有了村集体扶贫产业经济,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村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全村贫困人口从78户255人下降至14户31人,贫困发生率由17.2%降至2.3%,冬春村一跃成为船山区全面发展的先进村。
用实际行动赢得贫困村民支持
2015年8月,当张建华成为复桥镇冬春村“第一书记”时,不少村民不信任他,认为他只是到村里“走走过场”,不愿配合他进行脱贫工作。然而,张建华没气馁,他时刻告诫自己要尽快融入冬春村,把自己当成“冬春村人”,让村民了解和认识他。将他走访并了解该村的贫困现状、贫困户诉求和想法后,大部分村民表示愿同他合作。
为尽快获得村民理解和支持,张建华决定用实际行动换取村民的信任。经他协调,为村里争取400余万元资金,用来搞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应急排危工程。随后,他带领村民对3公里社道路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住房进行应急排危,扩挖并清淤了5个主要塘口和水道,新建2个集中供水点和5.6公里生产便道,由此彻底解决当地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和地灾隐患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张建华在复桥镇党委支持和帮助下,将年富力强、作风硬、有点子、敢担当的致富带头人和自愿返乡创业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吸纳入村委班子。此后,他又协调40余万元资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使冬春村成为复桥镇第一个有党员活动地的村庄,当地村民有任何难事都能在此被解决。
这些事情被当地村民看着在眼里,也深深地记在心里。那些原先不相信张建华的村民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表示愿意同张建华合作,让其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脱贫“摘帽”。
对症下药改善贫困户生活现状
冬春村村民袁乃财的老婆患精神疾病,且他本人有胃癌,家中无劳动力,家庭条件差,人和畜共住一处,家里床上和灶台全是灰尘和苍蝇,村里人都不愿去他家。张建华到袁乃财家后,主动要求在袁家吃饭,此事被村民传开后,纷纷对张建华竖起大拇指,认为他是名“能吃苦的好干部”。
不久,经张建华协调,将一名外出打工村民的空房子腾出给袁乃财夫妻暂住。这年底,村委为两人办理低保手续,为他们盖了新房,将其纳入重大疾病救助体系。为让袁乃财自食其力,张建华通过熟人关系,为他介绍工作。袁乃财说:“若没有张(建华)书记,我们夫妻俩还不知在哪要饭,甚至连死在哪也不晓得!”
因冬春村的不少村民因病致贫,张建华就对症下药,协调当地卫计部门筹集到6万元新建村卫生室,向民政部门申请了10万元修建村日间照料中心。此外,他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10万元,筹集贫困户房屋造改基金,让贫困群众无息使用这笔资金,先后完成C级危房改造4户,D级危房新建6户。在冬春村期间,张建华积极协调有关帮扶部门和爱心企业,先后为55户119人送去3万余慰问金。还和志愿者公益组织、协会一起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医送药共计5万余元。协调爱心企业开展“亲情探望”活动,资助20余名留守儿童暑期到父母打工城市与父母团聚,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持续增收
富村必先富民,民富才能村强。为帮助冬春村发展建立起扶贫产业项目,张建华带领村支两委大力开展产业脱贫,培训就业、社会帮扶、自助脱贫和党员示范等“五大脱贫攻坚行动”,重点落实“四个一”工程,即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培养一个示范典型,全力富民强村。
经张建华等脱贫帮扶干部努力,冬春村“两委”干部率先在遂宁市完成了整村土地流转,成功引进遂宁市佳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800余万元建成遂宁市最大蓝莓种植基地。同时,该村积极发展中药材、名贵花卉苗木种植,实现每年年均带动村民1000余人就业,保障农户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为让村民摆脱“等、靠、要”的脱贫观念,张建华协调就业部门同企业一起开办“农民夜校”,让每名村民都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张建华坚持发挥村干部、党员、返乡创业人员引领作用,“扶智”与“扶志”工作并举,教育引导贫困户实现“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大转变。现在该村年均对外劳务输出500余人次,村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为给村里发展扶贫产业,张建华积极对接“万企帮万村”各项政策资源,牵头成立养殖和种植专合组织,利用帮扶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把贫困户全部纳入,让村集体和贫困户以专项资金或产业周转金入股,采取“支部+专合组织+农户”形式,以创业带动就业,让贫困户享受年底保底分红,保障村集体经济每年增长4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如今,冬春村落后的面貌被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支柱产业与精准帮扶并举的脱贫致富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6年12月30日,全村贫困人口由78户255人下降为14户31人,贫困发生率由17.2%降至2.3%,该村也在2016年一跃成为船山区全面发展的先进村。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