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760台“四川造”机车 驰骋“一带一路”沿线24国

时间:2017-05-25

奔驰在澳大利亚的资阳机车。

  5月24日,中国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车资阳公司”)组装车间内,预备出口土库曼斯坦的机车正在进行试验,它们将于6月送往中亚。该公司中亚区域经理曾卫平说,土库曼斯坦国内90%的机车由四川制造,总量达240余台,而且该国的总统专列也选择了来自四川的火车头。曾卫平说,在“一带一路”沿线有24个国家引进了中国机车,其中50%以上的内燃机车来自四川,总数达760余台,这些数字的背后,包含着多个“第一次”,也包含着多个销售经理的传奇经历。

  1992“海外第一单”

  “四川造”机车打败美日出口泰国

  49岁的张彦,现在已是中车资阳公司的副总经济师。25年前,他进公司刚两年,却突然被选派进了一个5人谈判小组,前往泰国进行机车出口谈判。“当时国内还没有机车商业出口先例,这是第一次尝试。”张彦说,1992年,泰国全球公开招标通知发出后,美国、日本、韩国等6国参加了竞标,“美日是传统机车出口大国,而我们连最基本的投标流程都是新学的。”令人惊喜的是,那次投标进展顺利,泰国方最终宣布中车资阳公司中标。“主要是我们的价格优势,还有交货期承诺。”张彦说,虽然是第一次商业出口,但是资阳公司有非洲铁路产品的供应经历,而且对产品标准绝对保证,因此取得了泰方的信任。生产研发一切顺利,但问题还是来了。2台机车运到泰国港口,却被对方拒绝签收。“作为国内第一单商业出口机车,我们对合同的意识不强。”张彦说,合同内约定的零部件中,一个很小的部件约定采用国产件,实际组装中却用了质量更好的进口件。“我们将国产件发到泰国港口,更换之后才被签收。”张彦说,这一单让他和同事知道了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合同意识。为了巩固市场,打出品牌影响力,中车资阳公司随后派出技术服务团队前往泰国。当时的技术员苏川,现在已成为副总工程师,他说,为了按时抵达当地,他当年的春节都是在火车上过的,“火车站外买不到吃的,就在火车上买一元钱一个的饺子,买了10个饺子,就算把年夜饭解决了。”今年3月,4台机车从资阳出发运往泰国,预计6月下旬完结全部交车流程。目前,泰国进口“四川造”机车已超过20台。而25年前最初交接的那两台机车,到现在都没有开启传动箱检修过。

  2001“越南第一单”

  一年打开越南市场,竞争对手当场落泪

  一年前,2016年4月,越南机车用户来到中车资阳公司。“资阳公司出口到越南的机车,虽还不到越南机车总量的三分之一,却承担了越南铁路50%以上的送转任务。各型资阳机车已成为越南铁路的主力军。”越方在座谈会上对资阳公司赞不绝口。回想起2001年拿下越南“第一单”,张彦感触良多:“这是公司从代理的间接出口,发展到公司自营出口到第一单。”之前,越南的机车供货商主要是美日等国,而那一次,越南并没有公开招标。“当时有竞争对手在越南住了5年,还没有拿到订单。”张彦说,2000年,得知越南有更换机车的需求后,他们介入了。那时的张彦是公司海外事业部副部长。“最开始只是想试试,觉得希望比较渺茫。”张彦说,看到竞争对手在越南待了5年没有进展还在坚持,他们也不能放弃,“等待和争取,就会有机会。”此后的一年,张彦带着团队每个月飞一次越南。“竞争对手的海外事业部部长退休了,都被公司返聘回来继续坚守。”张彦说,公布结果时,中车资阳公司中标了,那位头发花白的竞争对手,竟在现场嚎啕大哭,“这让我们更珍视这份成功。”为推进越南本地化生产,2006年,中车资阳公司向越南转让“革新号”机车技术,在中国首次实现机车技术输出,并成功在越南本地化生产近40台该型机车。

  2014“巴铁第一单”

  战火中投标巴基斯坦,6年后成功交付

  2014年8月,当16台资阳机车抵达巴基斯坦时,当地人民载歌载舞,像欢庆节日一样,迎接中国机车的到来。这份订单的成功,是缘于6年前的一次尝试。当时,中车资阳公司第一任海外事业部部长苏川带队,在巴基斯坦投下了第一份标书。54岁的苏川现在是公司的副总工程师。2007年,他抵达巴基斯坦时,刚入住,酒店就被戒严了,原来是当地战事再起,他们不能走出酒店大门。“服务员说,战争地点离我们酒店500米,我们就在核心区。”苏川说,凌晨4点,手榴弹、炮弹声交织,酒店玻璃窗不断震动,“睡不着觉,我就在酒店整理标书。”当天上午7点,战斗结束了,他们一行立即赶往巴基斯坦铁路公司投标,但以失败告终。2008年,苏川一行6人再次到巴基斯坦投递标书,再遇战事,投标仍以失败收场。

  也许是他们的努力感动了对方,后来,巴基斯坦铁路公司终于到资阳实地考察。截至2013年,巴基斯坦方面分3次向资阳公司采购了63台干线内燃机车。“虽然那时我已经不在海外事业部,但前期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苏川说。

  2014年1月,第一批机车交货后,如今已有63台资阳机车承担了巴基斯坦重要的运输任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

[1][2]下一页 尾页

  5月24日,中车资阳公司,48岁的高级工程师邱友胜坐在办公室内。窗外,20多个生产作业区内,2000多名一线工人正在忙碌。阿根廷、泰国等3个国家预订的26台机车,正在陆续出厂。

  邱友胜从橱窗内里拿出一个不锈钢饭盒,饭盒底部刻着纪念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台内燃机车(CK5)出口纪念,1992年10月,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这是他工作第一年时领到的饭盒,至今已珍藏25年。在他看来,这个饭盒不仅是首次纪念,更是“四川造”走向全球的开始。

  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760多台“四川造”,已经遍布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了中国出口内燃机车总量的50%左右。最近5年,又实现了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中国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

  金字招牌

  从全国出口首单到闯入发达国家

  “别人不行,我们想办法也要行”

  25年,足以忘记很多事情,但邱友胜忘不了当时领到那个饭盒的场景。“1万多名职工都领到了这个饭盒,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看到上面写的字,真的心潮澎湃。”邱友胜说,1992年,“四川造”CK5型机车出口泰国,实现了我国内燃机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从那一刻起,“四川造”的机车就瞄准国际市场,并成为了一个“金字招牌”。“别人行,我们就行,别人不行,我们想办法也要行。”如今的邱友胜已经是高级工程师,25年里,他和同事秉承了这样的信念。2004年,土库曼斯坦的一笔4.8亿元订单,要求生产流线型机车,当时邱友胜和同事们都还没有做过这样的机车。可是,仅仅花了4个月时间,他们就研发成功了。首批70台机车获得了土方高度赞扬。如今,已经有240余台“四川造”机车运行在土库曼斯坦的铁路上。以土库曼斯坦前总统尼亚佐夫名字命名的总统专列,都选用了“四川造”机车做车头。最近5年,中车资阳公司又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全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中国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向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出口的6台机车,是在2012年7月22日下线的。澳方公司不仅要求司机室独立,而且在车体平面度、油漆等诸多方面的要求,都高于中车资阳公司之前接的单子。“最终验收时,所有指标全部合格。”邱友胜说,其实当时的心情和领到饭盒时一样激动。不久后,又有两家澳大利亚公司在中车资阳公司下了共计12台机车的订单。

  国际速度

  2000多人的生产线

  任何车型都能造

  5月24日,中车资阳公司偌大的焊接作业区内,一个焊工身影显得与众不同――一个口罩护嘴,一副墨镜护眼,一条毛巾护脸,一顶帽子护头,天气炎热,裹得这么严实,汗如雨下。当这名焊工脱下护具,竟是一名中年女性,她叫肖艳,是她所在工序的唯一一名女焊工。在工厂里待了29年,她从一名普通焊工,成为国际焊接技师和焊接高级技师。与男同事不同的是,她一直这样严密地保护着自己的脸。在她手臂内侧,烫伤的疤痕隐约可见,“这是仰焊时,火星掉下来烧的,只要不烧到脸,都是小问题。”肖艳打趣道。作为一名曾经到国外进行技术指导的女焊工,肖艳精通各种焊接工艺,速度也不亚于任何一名男同事。这是缘于“四川造”面临的实际挑战:出口机车涉及国家众多,往往订单小、节奏快。“这就要求生产线上的工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适应市场需求。”肖艳说。“四川造”机车,目前已经累计生产了17种车型。这个偌大的工厂,2000多名工人的生产线,在1天之内就能完全切换。“17种并不是全部,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优势就是快节奏,有一条柔性的生产线,只要客户需要,我们能在1天内切换,制造全世界任何车型的机车。”邱友胜说。

  顶尖工艺

  从新疆到黑龙江

  机车要经极冷极热考验

  经过焊接、组装等所有作业流程后,一台完整的机车,还不能出厂。28岁的何鹏是中车资阳公司机车事业部交车试验班主。他和同事的工作,是在出厂前,为机车所有部件做一次完整的测试,保证质量安全。“小型的机车,要做70多项测试,最大的机车,要做200多项测试。”何鹏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出差到新疆鄯善,“有火焰山的地方。”按照规范,首次出厂的车型,都要到极端环境下做型式试验。“最冷要到漠河,最热要到鄯善。”何鹏解释说,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最低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而漠河能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能够满足低温试验要求。而高温试验,则要求在树荫下达到气温40摄氏度以上。“火焰山绝对是好地方。”何鹏笑着说。到底有多冷、多热?“在漠河,没戴手套,千万不能摸机车把手,粘上就扯不下来了。在鄯善,鞋底质量不好,千万不要踩铁轨,要把胶烫掉。”就是在这样极端环境下,经过反复试验,首次出厂的机车,才能卖到世界各地。如今,“四川造”机车,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EN15085焊接管理体系认证、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体系认证,拥有国家级试验室,为每一项产品的安全可靠提供了有力保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田雪皎

  新闻纵深

  全国首台新能源机车“四川资阳造”

  将沿着“一带一路”造福全球

  2015年1月28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2200kW油电混合动力机车,在资阳下线,与同等功率的传统内燃机车相比,该机车可节省燃油40%以上。山东日照钢铁公司看中了这款机车的强大的节能效果,于当年3月抢先买下了公司首创的新能源机车。当时,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主任、长江学者李芾如此评价:“‘四川造’推出的混合动力机车和双燃料机车,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还可减少排放。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可生产这两款机车的公司只有资阳公司一家;再将范围放大,目前全球掌握此技术的国家也很少,所以资阳公司推出的‘绿色火车头’很有发展前途。”“未来‘四川造’不仅会继续秉承性价比高、质量好、服务到位的优良传统,还会朝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不断努力。”邱友胜说,“‘四川造’会继续沿着‘一带一路’造福全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田雪皎

首页 上一页[1][2]
  • 上一篇:第四届四川省省级文明城市候选城市及第三届四川省省级文明城市示范城市复查合格城市名单的公示
  • 下一篇:王东明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