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央媒热播 市民热游 美丽宜居的成都密码

时间:2019-04-11
4月5日,游客在都江堰七里诗乡的油菜花海景观和田园绿道游览 摄影记者 王红强

人间四月天,暖融融的春风,拂得草长莺飞,繁花竞放,游人如织。

今年成都这满城的春色,也是关不住了。

趁着清明小长假,市民们脱去了厚重的冬装走出家门,去阳光里,去绿道中――在湖泊湿地赏花团锦簇、绿水相绕,慢跑,散步,品茗,野餐,一步一行,都是闲适的成都节奏。这几日,成都人的朋友圈里,都是些绿茵茵的大地和蓝盈盈的天,满屏的春光顺着网络溜出去。

春光还溢到了更大的屏幕。这段时日,成都的天府绿道频频收到喝彩,数度“C位”亮相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就在4日晚间,《新闻联播》又用近3分钟的时长报道了成都的生态画卷。

满城春色关不住,背后有市民们对城市生活的满足,也有为成都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样本的认同。

而追其根本,背后支撑的,是一座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韧劲,是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十分努力,与努力后呈现出的阶段成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尹沁彤

探索样本

先行先试

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安逸”是成都人对生活的最高赞美,可能也很难再找到一个城市,与“生活”二字黏合得像成都一样紧密。因此,在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市民生活更美好的过程中,成都一直探索不停。“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成都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发出的宏愿。

实际上,这也是对成都独特历史基因的传承。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创世纪,成都平原就得以同关中平原、黄河下游平原并列成为中国最早的三大农业文明发源地,由此户户耕读传家、尽享太平。先秦时李冰父子治水修筑都江堰,滋养川西平原沃野千里,自此成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城市”范本。后来,还有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陆游的“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千百年后,随着城市发展、高楼林立,成都怀揣着对生态的尊重,试图寻找一个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所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既是现代城市的一种破局,也是成都的秉性而至。

当“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新概念正式被提出后,作为技术支撑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研究机构,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体,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

从“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到具体路径的形成,路径日渐清晰――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还创新性地提出,要营造绿色舒适的公园式社区。

以绿为底

天府绿道

勾勒出城市生态画卷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绿色就要成为城市底色。

因此,全长达1.69万公里、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在全城开建,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同步启动建设,给予城市“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生态美卷,给予人们在繁华里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也给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如同一只绿色的蝴蝶,静静地匍匐在成都的城市地图上――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在全市铺开绿网,锦江为轴,龙门山和龙泉山为支架,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为环,通过成都市内7条主要河道向外辐射,全面构建天府绿道体系。

时隔一年有余,定睛一看,“蝴蝶”的绿色,已经从纸上落到了城市和乡村,浸润了这张成都地图。

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天府绿道总体达到2607公里,2018年全市新建成各级绿道1914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中的熊猫绿道已建成并向市民开放,锦城绿道建成180公里,锦江绿道建成63公里,城区级绿道建成928.5公里,社区级绿道建成1333.5公里。

在高楼大厦里拓出奢侈的绿色空间,成为繁华都市里诗意生活的载体。很多成都市民就把这次清明小长假交给了绿道,拿着专业单反器材的安杰,在照片里找到了绿道生活的幸福感。安杰前往锦城湖、青龙湖等绿道进行拍摄,照片里的“绿色”让安杰在朋友圈一口气获得了上百个点赞。

清波环绕,绿道渐长,生命力旺盛的绿色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今年,绿色的脉搏还将继续跳动。根据计划,天府绿道2019年开工建设1200公里,并连线成网,初步体现规模效应。

三治一增

治理工程

深入到城市“毛细血管”

一边全域增绿,另一边,成都从源头治理污染,为捍卫生态,拉开了“三治一增”的治理工程,深入到城市的每条“毛细血管”。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成都的常住人口如今已突破1600万,即使饱受产业转型的涅之痛,成都依然坚持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定力。

面对雾霾、拥堵等大城市病,面对市民对更多青山绿水的生态需求,成都清晰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为内容的“三治一增”,立足于空气、水、绿色出行、绿地等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面。

从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三治一增”,随后出台“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增绿十条”,所涉及内容,其系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深入到城市的每条“毛细血管”,足以称得上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域生态治理工程。

市民感知到的“成都蓝”和清澈锦江即是回报。

截至2018年5月底,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治理污染排口484个,治理流域黑臭水体114段,河道清淤97.89万立方米,锦江干流和重点支流实现无污水下河目标。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成都交出了近年来“最蓝”的成绩单,摄影爱好者田相和在2018年记录到了50多次雪山美景,50多次雪景背后还有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新高,全年优良天数达251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6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8%、8.9%。

持续攻坚

让成都蓝、蓉城绿

常驻大家的朋友圈

当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收到市民满足的反馈和媒体的认同后,成都仍然没有松懈。

在近日成都市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中,再度表明要为了城市的蓝天、碧水与净土,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美好追求持续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对于全国城市的污染防治来说,“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要拼才会赢。”

对于成都亦然。因此,此次的《实施意见》:

目标更细――到2020年,成都PM2.5年均浓度将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到70%以上;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70%以上,纳入国家、省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消除劣V类;

措施更硬――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山水林田湖草将被成都作为基础性配置要素。按照部署,到2020年,成都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完成自然保护区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

追责更严――把“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列专项进行部署,并细化为问责、督查等多方面内容,将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明确要全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终身追究责任。

成果累累,未来可期。

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的韧劲,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定力与决心,不仅让这满园的春色溢出,更重要的是它将深植于这里更广阔的每一寸土地,结出更多绿色果实,与扎根于此的千千万万市民所共享。

  • 上一篇:成都工匠|他指挥机器人给新车“穿衣” 分分钟搞定
  • 下一篇:成都八旬奇人王建安 一根筷子上雕出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