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肖太发
北周文王碑
名称/ 北周文王碑
地址/ 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
年代/ 距今1440多年
特点/ 刻于“天落石”上,记录南北朝的历史
成都龙泉山,车辆顺着山路,呼啸而过,如果到了周末,山路上更是车流如织。山野、桃花、茶舍……即使很多人多次上山,也不知道这上面藏着一块巨石。当地人称“天落石”,天落石之上,有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的碑文,距今已经1440多年。
南北朝时期,西魏晚期实际掌权人宇文泰平定巴蜀,一名驻守四川的大将强独乐为了歌颂宇文泰的功绩,刻碑记录了一段南北朝的历史。此碑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北周文王碑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对研究北魏、西魏和北周的史地、职官及书法提供了珍贵资料,碑文中反映的历史重大事件较为突出,其中不少细节,也是对历史典籍的一种补充和佐证。
位置 / 小径通古寺,佛像背后藏
4月的龙泉山山泉镇,桃花落后,满目皆翠色,通往山顶有一条小路,仅容一车通行,往上不到一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寺庙。当地人称其大佛寺。
4月11日这天,大佛寺正在进行翻修。从去年年底开始,工匠就开始对这座古寺进行修缮,这座木结构建筑,重修于清光绪十七年,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在去年的暴雨之后,这座建筑再也坚持不住了。工匠们都是专门修古建的团队,就连墙砖也是特制的,一块50斤,足足拉来了几车。“这个地方还是有看头,里面有很多碑刻。”经常和这些古建打交道,老李在到这里干活前,就好好地了解了一下这里的历史,“佛像背后的北周文王碑就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当天下午,一群老人转山也转到了寺庙,其中一些人表示,自己就住在龙泉,也不知道这山上有个古寺,随后,他们进去转悠了一圈就出来了。显然,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碑文的价值。
进入古寺,正殿保存有一尊唐代凿刻的弥勒造像。大佛为坐像,双手放于膝上,风格与乐山大佛如出一辙。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山脉及其附近大量雕凿弥勒造像。
故事 / 北周大将立,缅怀宇文泰
弥勒佛像背后,就是一块巨石。这块石头被当地人称为“天落石”,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天上飞来的石头,因为四周都没有大石头,因此显得格外突兀。
远观巨石,仿佛倾覆的船头,一头翘起,一头沉到了泥土里。上面凿刻唐宋等时期的摩崖造像,而最著名的,就是这块巨石右下方的一块碑文。
扫描碑刻简介上方二维码可以看到,北周文王碑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系当时北周将领为缅怀北周文王宇文泰而立。石碑通高2.24米,宽1.25米。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像。碑额阳刻正书15行,每行4字,字径5.4厘米,文为:“北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阴刻正书40行,每行34字,全文1400余字,均刻于正方格内,大部分字迹风貌犹存。碑身下左右角浅刻两佛像。此碑与其右侧为文王建立的佛道造像一龛,距今已有1440多年的历史。
强独乐为何人?史书上鲜有记载,但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强独乐官至车骑大将军,级别是军都县开国伯,而“伯”在当时“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居第三等,在职掌四川的官员里面居于第二等级。
原本他一介布衣,因为宇文泰推行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机制,才让他有机会施展抱负。强独乐后来驻守武康郡,也就是今天的简阳一带,路过龙泉山,看到这里风景优美,加上山腰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于是就在天落石上记载宇文泰的功绩,为他建造了两尊佛像祠庙。
价值 / 创下两宗“最”,可补史料缺
有专家认为,在此刻石缅怀,并非因为风景优美。龙泉驿是古代蜀国到巴国的必经之路,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成都的东大门,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280年前后,秦国为进一步夺取巴国和进攻楚国,蜀郡守派蜀人和军队修建了从成都经龙泉驿至巴国境内的蜀道,作为军队征战和运送粮草的战略大通道,蜀巴古道初步开通。
到了南北朝时期,西魏晚期实际掌权人宇文泰派大将尉迟迥率勇士12000多人伐蜀,连克剑阁、漳州等地,一路所向披靡。八月,魏军进攻益州(成都),益州刺史开城投降,从此,成都及巴蜀地区归于西魏统治,“蜀巴大道”恢复畅通。
在此刻碑的原因,一方面,东大路所在的蜀巴古道因北周文王的强势入蜀而重新开通,有纪念意义;另一方面,东大路古驿道当时非常繁华,来往的达官贵人众多,强独乐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为宇文泰镌刻碑文,是想更好地宣扬宇文泰,而且选择石刻的方式为宇文泰歌功颂德,更利于保存,影响也更深远一些。
根据史料记载,宇文泰为鲜卑族人,他是西魏晚期的实际掌权者,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吏治,创府兵制;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攻陷南梁,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特别是他在用人制度上,唯贤是举,不限资历,只要德才兼备,哪怕出身微贱,亦可居卿相,他的选官思想体现了打破门第传统的新精神,使西魏吏治较为清明,也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西魏政权开辟了道路。
“夫功烈当时而显扬千载者,非竹帛无以褒其训,非金石无以铭其德。是以汉颂李氏于荫岑,前魏书邓艾于绵竹,姬姜受齐鲁之封,晋宋垂拱而取天位者,皆犹立身有滔天之功,平暴理乱,存济苍生故耳。而我文王,处身成长,值国艰难……赫赫文王,才高少昌。扫除四凶,建节秦阳。总押百万,其锋难当。仪同督将,智济三刚。”
在碑文中,回忆了宇文泰成长时的环境,当时正值北魏末年政治衰乱、佛教泛滥、民不聊生的社会大动荡之时,这一时期爆发的六镇、河北和关陇三次大起义,这些都与宇文泰后来的崛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后又讲述了宇文泰入主关陇的事迹,称颂他表现出的政治家的胆识和气度。
据专家介绍,北周文王碑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碑刻中有关宇文泰的记述,很多细节都是对当时那段历史的补充。
守碑半世纪的老人:我会守到守不动的那一天
石碑历经千年,得以留存于世,这多亏那些护碑人。肖太发就是这样一位护碑人。今年已经75岁的他记得很清楚,今年的8月23日,就是他守护石碑的第51个年头。1968年,作为民兵连长的他,到镇上参加了一个紧急会议,接到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石碑。“以前从小生活在附近,并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
后来,他开始义务护卫石碑,直到1986年,这份工作才有了一些报酬。
每天早上起床,他就要围着石碑巡视一圈,到了晚饭后,他还要拿着电筒继续巡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他家就在寺庙外一处低矮的砖瓦房,门口有一条大狗。最近几年,知晓这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周末的时候,陆续还是会有几十位市民来参观,“来的人我都会提醒他们不要触碰石碑,以免对这些文物造成伤害。”他告诉记者,还是有很多年轻人觉得这些碑没有看头,如果有人愿意知道石碑的故事,他还愿意担当讲解的工作。
石碑还要守多久?临别时,肖太发回答很干脆,“我会一直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韩金雨 摄影记者 王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