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把油纸伞、一支狼毫毛笔……在四川广袤的大地上,存在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技艺,这些技艺曾经在过往的历史岁月中辉煌一时,比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绵阳的炳林毛笔,还有众多深藏在民间不为我们所知的古老非遗绝技。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技术冲击下,随着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们原有的工具属性和实用性已不可避免地被慢慢“边缘化”,甚至被取代。
它们,都传承了数百年,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浓缩着历史的变迁,更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它们,是我们不能丢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在新的时代与社会中,找到它们新的存在价值与市场定位,重新找回属于它们的春天,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我们试图寻找的答案……
前不久,罗松终于完成了爷爷的遗愿,在四川绵阳涪城区丰谷镇的涪江边,修建好了“炳林毛笔传承基地”。完成这个遗愿,罗松用了20年。
也是因为罗松20年的坚守,让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炳林毛笔”走过了低谷,其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迎来了新的“春天”,从低谷时每年销量2万支到现在每年销量10余万支,甚至销往国外。
目前,罗松正在和绵阳市残联合作,将在京东开店,预计销量将继续翻番,百年非遗毛笔的“新春天”还在继续……
曾经辉煌
传承200多年6代人,一年卖10多万支笔
在绵阳书法界,提起“炳林毛笔”,几乎无人不知,而且还有很多人上门定制。“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是传统的纯手工艺制作毛笔作坊,其前身是成名于清朝中末期的“罗笔客”,追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43岁的罗松是第六代传人。
8日上午,罗松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创始人罗炳林是他的爷爷,从15岁学艺到85岁逝世从艺整整70年。 “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是纯手工,一支笔从齐毛到成型共有70余道工序,耗时20多天。”罗松介绍,毛笔所用材料分为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产品涵盖“纯羊毫”、“纯狼毫”、“纯石獾”、“纯紫毫”、“兼毫”、“长峰”、“中峰”、“短峰”等60余个品种。
谈起祖传毛笔制作技艺,罗松的记忆似乎回到了20多年前。他介绍,那时候,写标语、写奖状等等,都是用毛笔,而且学校学生还有书法课,都是学写毛笔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毛笔都还是畅销品,我们一年可以卖10多万支毛笔。”罗松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毛笔。
遭遇低谷
受电脑冲击,每年只卖2万支
1998年,罗松的爷爷罗炳林去世,深得真传的罗松正式执掌“炳林毛笔制作技艺”。那年,罗松只有22岁。
其实,按照传承排辈,年轻的罗松并不应该担此重任,但是,一方面他从小跟随爷爷学艺,另一方面,他的父辈们已无人愿意再制作毛笔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该是毛笔最低谷的时期,那时候,电脑出现,工美大王等成为了畅销品,刻字、打字等,以及各种字体,一应俱全,而且方便快捷,这让用毛笔写的标语、奖状等等开始失去市场。而且,最为受影响的,是学习毛笔书法的人太少太少了。”罗松回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这近20年时间内,他们每年仅仅只能卖出2万多支毛笔,而学生用笔更是最多只卖出过1000支。
“其实,我爸爸以及几个堂叔叔,都学会了祖辈流传的‘罗笔客’纯手工的毛笔制作技艺,但是,到了他们那一辈,都不愿意再做毛笔了。”罗松说。
罗松有一位师兄,做了20多年学徒,2003年放弃制作毛笔到沿海打工了。而那时,罗松给他师兄开的工资已经在2000元左右,不过仍没能留住,“他那时去打工一个月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达到近万元了。”
坚守20年
制作技艺列入省非遗,还完成遗愿修建传承基地
8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丰谷镇,在一条小巷的深处,是一处临涪江的三层仿古建筑。在围墙里面,有一块还未悬挂的牌子,上面写着“涪城区省级非遗项目炳林毛笔传承基地”。
“这幢楼去年11月修好的,最近才开始使用,牌子都还没有挂。这幢楼也是我爷爷的遗愿,当他把这门技艺让我执掌时,就希望我能修一个传承基地,把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罗松说。
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罗松已经坚守了20年,经历了炳林毛笔最低谷的时期,但他想尽各种办法,硬抗下来了。“学生用笔虽然减少了,但我发现真正爱好毛笔书法的人其实还大有人在,这就需要精品的毛笔。”罗松说。
在罗松坚守的那个年代,精品毛笔成为了他的主打产品。他曾经专门收购老鼠胡须,制作了几只毛笔,每支售价达到数千元。而且,他通过传承和多年的学习,自己总结出很多经验,制作毛笔所需要的材料专门从东北进购。而且,各种字体使用的毛质不一样,因此,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家中几只不同的毛笔是很正常的。
“老鼠胡须有近10年没有收到过了,也没有了鼠须毛笔,而狼毫则是用黄鼠狼的尾巴,而且还是东北野生的,因为寒冷地带动物的毛发弹性更好、韧性更好,且野生的动物毛发比人工饲养的更好,一条黄鼠狼尾巴最多做一支多点毛笔。”罗松说,也是因为更需要精品,以前他们周边的十余家毛笔制作作坊相继关门,而这些作坊的客户被罗松成功吸引。由于罗松的坚守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2011年,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来春天
书法进课堂,销量又达10余万支
在炳林毛笔传承基地,虽然有专门的工人工作间,但记者前往时,并没有工人在进行操作。罗松解释,现在固定工人有3人,居家灵活就业的有30余人。
“制作一支毛笔共有70多道工序,有些工序工人们可以拿回家做,然后再拿回来进行下一步工序,这几天就是工人们拿回家做去了。”罗松说。 在罗松的工作间,也有一整套制作设备,罗松每天也会亲自制作毛笔,而且专门制作定制毛笔,一道又一道工序,都由罗松亲自完成,现在订单也越来越多。
在罗松看来,坚守20年,毛笔再次迎来了春天。他介绍,从几年前开始,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书法进课堂,毛笔再次被更多人拿在了手中,学生开始学习书法,社会上书法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龚小膑是绵阳市书法协会主席。他介绍,因为毛笔断代了十余年,书法进课堂后就出现了师资的缺乏,因此,绵阳市书法协会就承担起了培训老师的责任,到现在为止,至少培训了上千人次的老师。
“学生学习用毛笔更多了,而且现在阅卷要求字迹工整,很多学生选择学习书法。不仅如此,群众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房屋装修时有书房、茶室的,基本上会有书法作品,这部分就构成了一些精品客户。”罗松的脸上充满着笑容,他介绍,现在每年销量再次达到了10余万支。
规划未来
增加网络销售,卖出国门
在罗松的朋友圈,也发布着他的一些毛笔,而通过朋友圈的层层转发,他已经成功地将毛笔卖到了国外。
不仅如此,罗松还和绵阳市残联合作,在炳林毛笔传承基地内,专门培训双手健全的残疾人,然后让这部分人制作毛笔,并发工资。现在他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和残联合作培训的残疾人。 “以前我们制作毛笔的销量大部分在四川,现在我和绵阳市残联合作,准备在京东开一个专营店,有了网络销售,预计销量将翻番。”罗松说。
记者看到,2017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2016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炳林毛笔制作-文昌系列之魁星点斗获得铜奖;2017年7月,罗松被绵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二批绵阳市文化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被绵阳市涪城区总工会评为“涪城工匠”。今年,罗松的儿子13岁了,暑假时,罗松准备开始让儿子接触制作毛笔,他希望能将毛笔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