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明亮
4月19日下午,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梁家沟村养鱼大户张善忠的电话一直响不停,十几通电话都是各地客户向他询问河鲜价格和订货。虽然订单不愁,但最近几天,张善忠也只签了两笔一共2500公斤的订单。
“最近鱼价看涨,不着急出货。之所以先做点小订单,就是想着把互助社的贷款先还上。”张善忠所说的互助社名叫内江市市中区江龙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是由省上批准成立的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之一,成立4年来累计为社员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截至目前,在300多笔贷款中,没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这家诞生于农村的资金互助社如何服务社员,又如何做到保持零“坏账”记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解燃眉之急养殖户集资建互助社
说起成立江龙资金互助社的初衷,互助社理事长苏全森回忆起多年前那段往事。
“六七年前,内江的水产养殖业低迷,很多养殖户从银行贷不到款,只有赊欠经销商饲料款。”苏全森说,赊欠饲料款直接导致经销商临时提价,当年内江很多养殖户通过出售水产还完饲料款后,非但没有赚钱反而亏本。
张善忠说,水产养殖周期长,随着养殖成本的持续增加,临近出售时养殖户们经济压力大,这时如果出现一些意外导致销售延后,很多养殖户都会出现资金短缺,急需贷款支援。
“向银行贷款,池塘里的鱼一般是不能做评估的,必须要有房、车这样的抵押物,手续繁琐,贷款往往要很多天才能拿到。远水解不了近渴。”张善忠说。
当时也在从事水产养殖的苏全森对那段经历印象深刻。2014年下半年,省上多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专合社试点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苏全森和一些养殖户萌生了大家集资成立资金互助机构的想法。经过前期准备筹划,来自市中区的68户渔产从业者共集资100万元,于2015年1月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了江龙资金互助社。
短短4年多时间里,互助社已为社员发放贷款1200多万元,帮助很多养殖户解了燃眉之急。
风险管控有一套贷款以生产物资形式发放
苏全森介绍,内江当地的水产养殖多是“热天鱼”,即在气温高的时候上市。
气温升高后,外地鱼不易长途运输,本地鱼的竞争力变强。
也正因此,当地养殖户的水产多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越冬期”。
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初,张善忠承包的70多亩鱼塘再也没有卖过鱼。这么长时间资金“只进不出”,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顺利“越冬”,张善忠在去年10月向江龙资金互助社提出贷款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价值3万元的鱼饲料。张善忠前后在这里贷款10笔左右,而每一笔贷款拿到手的都是鱼饲料或鱼需。
为何拿的是鱼饲料而不是现金?这是江龙资金互助社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做法。
“鱼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到80%,养殖户贷款大多数就是去买饲料。因此我们把贷款直接以鱼饲料的形式发放,可以有效防止养殖户把资金用作它途,防止金融风险。”苏全森表示,由于互助社跟饲料厂家有合作,贷款以生产物资(鱼饲料、鱼需)的形式发放给养殖户,平均每吨饲料可节约四五百元。
此外,为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互助社在发放每一笔贷款后,都会派专业人员对社员生产进行全程跟踪。
“一方面,我们给社员提供诸如鱼病防治、水质监测等免费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在后期销售方面也会及时通报最新信息,帮忙对接优质市场。这样,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养殖户赚得到钱,从而避免出现坏账。”江龙资金互助社专职技术人员刘严波表示。
记者手记
把资金交给懂农村的人
“小钱帮大忙,救急不救穷。”这是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挥的作用,也是成立的初衷。由于农村产业发展往往投入周期长、收益慢,很多村民难免会遇到资金困境。情急的时候,几千几万块钱会愁坏一个“庄稼汉”。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集纳的资金不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庞大,但由于它收支灵活、利率优惠,加之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可以对农户资金需求做出迅速反应。一个电话,见一次面,签一张合同,就能迅速拿到贷款,这就是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优势所在。
以农民为主体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并负责运营,从而做到了把资金交给懂农村的人管理。
当然,在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同时,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亦不可缺位。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确保风险可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该主动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帮助,共同经营好农村金融市场这片潜在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