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预计今年成都全年新增税费减负总额将达到456.2亿元

时间:2019-05-08

减税降费,就是要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减税降费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上获悉,2018年全市落实各项减免税899.5亿元,增长6.6%;预计今年我市全年新增税费减负总额将达到456.2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这场会议串起两个年度热词:减税降费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减税降费,如何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

减税政策效应显现

工业企业从中受益最直接

今年,中央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其最鲜明的导向就是凸显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今年减税降费政策范围广、力度大、红利多,预计我市全年新增政策减税将达407亿元,是2018年减税额的5.7倍。”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工业企业从中受益最直接,减税最明显。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才更有底气和动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以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为导向,务实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发展服务环境优化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不断推进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

此次会议的召开也展示出成都不折不扣抓落实、促发展的决心和魄力。会场上,市经信局将今年减税降费政策及解读汇编成一本册子,分发给每一位参会企业和地方分管工业负责人。127页的内容扎扎实实,面面俱到。参会代表们也达成一个共识:只有抓好各项政策落实,不折不扣地送到企业手上,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负、排忧解难,才能真正推动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确保减税政策落到实处,税务部门积极推出多项便利化服务举措――线上电子缴费、电子退税……着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新希望集团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数百家分子公司分布在全国。数百个纳税主体均要办理纳税申报、发票领取、税收备案等各项涉税事宜。”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季红表示,便利化的服务举措极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及办税人员节省了更多的成本与时间,有助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项项“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推动着减税政策效应显现。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2%,两大指标均高于全国、全省,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好于预期,实现了稳中提质。税收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地方税收完成50.7亿元,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地方税收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7.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税收均不同程度下降。

“减”下来的钱怎么花?

为企业转型升级“加燃料”

随着一项项减税降费措施陆续落地,我市不少企业已经感受到减负的春风,并对省下来的资金细心测算、精心规划。“减”下来的钱究竟要怎么花?为转型升级“加燃料”成为多家企业的一致选择。

“传统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季红说,今年国家出台了增值税率下调、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社保费率下调等一系列减税降费的利好政策。经过初步测算,新希望集团预计全年有望减少税费支出3亿元至4亿元。“减税降费,减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增加的将会是活力。企业节约的税费将用于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

对于不少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省下来的资金让企业加力研发、开拓国际市场更有底气。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帅表示,随着减税力度加大,目前极米科技仅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就新增减税208万元。企业今年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海外市场,减税很实在地解决了资金问题。

除了支持企业发展,一些企业也选择改善员工福利。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晓英说,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后,公司会将更多的职工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来。“以此形成企业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希望他们努力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用员工的幸福感促进企业的获得感!”

大企业“体格魁梧”,减税感自然明显。那小微企业感受如何?成立于2012年的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公司通过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预计2019年可节约税金300余万元。“一项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让玖锦科技这样从事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信心满满。”公司董事长周科吉表示,今年下半年公司将开展B轮融资工作,预计估值将达21亿元―25亿元。

与此同时,一大波降成本的举措也正加紧落地实施:用电成本方面,市经信局将有序推进配售电业务改革试点,全面落实“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10%”政策;要素保障方面,我市将建设好8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完善制造业产业功能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市经信局将加强重大项目“一对一”全程专班服务,全力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更优的营商环境,正不断为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孕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本报记者 程怡欣

  • 上一篇:成都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 排查整治9大类29项突出问题
  • 下一篇:成都足球青训再显成果 U15成都男足首获全国青运会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