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之忧
据华西医院提供数据,华西医院日吸引人流量约8万人次,医院共需停车位5300个。但目前,华西医院院内可提供的公共停车位仅约800个,停车位缺口巨大。
惠民之举
在川大华西校区田径场地下,投资约4300万元修建停车场,共计1432个停车位。为方便就医人员前往华西医院,停车场修建了横穿人民南路地下人行通道及连接公行道的地下车行通道。
便民之策
5月13日,缓解停车难的关键工程――连接公行道的地下车行通道实现试通行。为了方便就医群众往返,成都市交投集团先期投放了3台免费摆渡车,无间隔发车接送停车群众前往华西医院。
5月12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片区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通告》,根据通告,华西医院周边交通组织将发生重大调整。
5月13日,作为本次新的交通组织调整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川大华西医院新地下停车场公行道出入口开放试通行。未来,这个停车场将着力缓解华西医院就医停车难问题。试通行首日,记者前往现场探访。
□本报记者 付真卿/文 肖雨杨/图
有多堵?
华西医院周边拥堵呈恶化趋势,最高峰时走路都比开车快5倍
对于成都市民来说,华西医院片区交通拥堵是常态,但究竟有多堵?
成都市交管局通过百度地图交通研判平台得到的数据显示,在工作日,电信路拥堵指数从早上7点开始逐步上升(指数越高代表拥堵情况越严重),每日峰值拥堵指数均大于10,历史最高达到14.58,而相对应的是,成都主城区拥堵指数最高也仅2.0左右。
不仅华西医院片区拥堵程度远超主城区其他区域,而且拥堵时段也更长,在工作日,成都主城区拥堵指数大于1.8的总时长只有3小时左右,而在华西片区,工作日早上7点30分至下午4点,长达8个半小时内拥堵指数均大于1.8。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华西医院片区拥堵状况呈恶化趋势,拥堵指数月均峰值从1月的10.5上升至4月的13.3,增长幅度达26.7%,交通形势日趋严峻。
此外,交管部门通过对车流量现状的调查,华西医院周边的电信路、电信南街、金陵横路、公行道等主要道路已呈常态化饱和状态,“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在最高峰时,电信路上的车行速度只有1公里/小时,走路都比开车快5倍。”成都市交管局秩序处副处长周伟潮说。
有何因?
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客观上加剧交通拥堵
华西医院作为西部最负盛名的医院,每天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向该片区汇聚,是造成路段拥堵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华西医院提供数据,2018年全年,医院接待门、急诊病人544万人次,医院日均人流量8万人次以上。
根据成都市综合交通大调查对华西医院的调查,到达华西医院的出行结构为:公交车占比35%,小汽车占比30%,地铁占比19%,出租车10%,步行6%。
华西医院日吸引人流量约8万人次,按照小汽车出行比例、承载率、周转率等综合计算,该医院共需停车位5300个。但目前,华西医院院内可提供的公共停车位仅约800个,即使加上周边分散的6个路外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停车位缺口仍然巨大。
“从目前来看,华西医院及周边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客观上导致许多车辆在寻找停车位的过程中加剧交通拥堵。”周伟潮介绍。
有何策?
新建地下停车场,全面优化交通组织
据成都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华西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市民看病交通不便的问题,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问题。而本次华西医院周边交通组织调整也将是在包括交警、交通运输、华西医院、成都交投集团等多部门通力协作下共同实现。
为了缓解川大华西医院附近区域停车难问题,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共建民生工程,在位于人民南路东侧的川大华西校区田径场地下,投资约4300万元修建停车场,共计1432个停车位。这个停车场共设有4个机动车出入口,其中人民南路设1个入口,林荫街设1个出口,公行道设1个出入口。
“新的交通组织方案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新的地下停车场投用,并且直接连通到公行道。”周伟潮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就医人员前往华西医院的多个院区,停车场修建了横穿人民南路地下人行通道及连接公行道的地下车行通道。
5月13日,缓解停车难的关键工程――连接公行道的地下车行通道实现试通行。这条通道从地下横穿人民南路,将新建的地下停车场与位于华西医院旁公行道上的停车出入口连接起来。“这相当于为华西医院片区新增1432个停车位,对缓堵该片区有着重要意义。”周伟潮说。
记者支招
去华西医院
三条线路供选择
●线路一 如果是接送急诊或危重病人,车辆可以通过位于电信路上的就医车道往返华西医院,在指定区域临时上下客,即停即走。
●线路二 电信路上将有一条公交专用车道。公共交通也是交管部门建议市民往返华西医院的最佳方式。5月14日,交管部门还将对新的交通组织中公共交通调整情况作详细解读,记者将持续关注。
●线路三 非急诊或接送危重病人的车辆,建议从人民南路或者公行道上的入口,进入新建的华西医院地下停车场,然后乘坐摆渡车往返医院。
本报记者付真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