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俄罗斯政府邀请了1500余名灾区儿童分两批在暑假赴俄疗养,北川男孩席浚斐是其中之一。在结束疗养离开俄罗斯“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前,他将祝福与“想回俄罗斯读书”的心愿装进一个漂流瓶,投入大海。4个月后,这只漂流瓶被“海洋”中心的工作人员捡到。2014年,在中俄两国教育等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席浚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目前就读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本报记者 李寰
5月15日8时许,一辆搭载着“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首批35人代表团的大巴缓缓驶出成都市区,目的地是绵阳北川县。
车上,佩戴“工作证”的小伙子席浚斐十分激动,此次北川之行,也是他的回家之旅。此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代表团的接待中,席浚斐说,他倍感责任重大。长期以来,他就有一个心愿,能够在家门口向俄罗斯的亲人们介绍四川,介绍他的家乡,这一次,终于梦想成真。
一次期盼已久的相见
一路上,代表团成员用手机记录着沿途的景色,曾经因地震而满目疮痍的山体如今已郁郁葱葱。11时许,代表团抵达北川老县城。在北川老县城遇难者公墓前,代表团成员向地震遇难者敬献鲜花,静默肃立、鞠躬致敬。
“北川老县城的遗址被保留下来,为研究地震、防范地震灾害提供了宝贵素材。”工作人员介绍。代表团团长娜塔莉雅・谢拉米娜表示,今后“海洋”中心也将加强对学生的防灾教育、生命教育。
在北川中学遗址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代表团成员波波夫・安德烈说,犹记得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俄罗斯人民的心为之牵动。时隔11年来到四川,看到四川的飞速发展,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四川人民的坚强不息。
下午,代表团一行来到北川县永昌小学。走进校门,LED屏幕上显示着“守望相助,世代友好”8个大字。永昌小学师生用羌族特有的羊皮鼓舞表达着对俄罗斯亲人们的欢迎。“我们非常激动,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相见。我们不会忘记,在遭受灾难时,俄罗斯朋友们伸出的援手。”学校负责人表示。
随后,永昌小学师生将羌红送给了俄罗斯代表团成员,而娜塔莉雅・谢拉米娜将一个有“海洋”中心标志的“方向盘”吉祥物赠送给该校师生,她说:“这寓意着中俄两国有同样坚定的方向,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会永远存在。”
一个时隔11年的拥抱
17时许,申婷婷早已等候在新北川中学门口。她从新闻中知道了代表团到访的消息,于是特意赶来与11年前的辅导员加加林娜・娜塔莎见面。人群中,她们迅速认出了彼此。
申婷婷拿出一本珍藏了11年的影集,扉页上贴着她曾在“海洋”中心疗养时,与当地老师们的合影。她指着照片上的加加林娜・娜塔莎说:“老师,我想您!”话音未落,申婷婷哽咽了,加加林娜・娜塔莎挽过她的肩膀,相隔11年后她们再次拥抱。
申婷婷回忆,地震发生后,自己和灾区同伴受邀前往“海洋”中心疗养,在那里,受到了中心教职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虽已时隔11年,这份友谊依然在续写。
对席浚斐来说,来到新北川中学,就是名副其实的“回家”。地震发生时,13岁的他是北川中学一名初一学生。回到母校,他带领着俄罗斯亲人们参观校园,动情地讲述着他曾经的经历,以及当时俄罗斯人民对北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帮助。他说,经历了这一切,更加懂得“守望相助,世代友好”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