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本报记者 肖姗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从杜甫的《绝句》到梁实秋的《鸟》、彭加伦的《飞夺泸定桥》,这些诗句、这些语段,是不是很熟悉?它们都是中小学课本里,必学的名诗好文,它们的主题都是――非一般的四川风物。山水灵秀,人文荟萃,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在四川赏游、留恋,写就精彩绝伦的篇章。除了以上提到的诗文,还有《春夜喜雨》《蜀道难》《峨眉山月歌》《五彩池》等,被编进全国各地教材,四川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就这样为人诵读、了解、熟悉。
历史名人 吟咏蜀地大美山川
四川,不仅以秀美风光闻名于世,还是一个人才辈出之地。李白、苏东坡、杨慎等都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予他们丰厚的创作灵感。
李白的3首名篇被选入教材。《蜀道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石破天惊感,扑面而来。《峨眉山月歌》被选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山写月写江,写出少时远游不舍离蜀的深深眷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李白的《夜宿山寺》,被选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绵阳的越王楼在“诗仙”的笔下,就是如此气势磅礴,直入云霄。
“自古词人多入蜀”。历史上,四川还迎来很多客寓于此的文人墨客。杜甫、陆游、李商隐……他们在天府之国避难、游学、为官,美丽富饶的蜀地给了他们岁月静好,他们也名篇竞出,吟咏蜀地大美山川。
杜甫一生流寓四川10年,寄居成都近4年,成都,给了杜甫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描绘“草堂”与“锦官城”的笔墨也成为他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蜀相》《绝句》《春夜喜雨》等4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杜甫笔下,成都是拥有黄鹂、翠柳、白鹭、晴空的世外桃源,是雨过留痕,有繁花盛放的锦官城;他闲坐草堂,推窗可见西岭雪山,而如此奇景,至今都能在成都见到。
1300多年前,初唐诗人王勃一个姓杜的好友,要前往四川任职,临别之际,王勃在长安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这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诗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风烟迷离中,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岷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口。王勃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长安的疆土辽阔和蜀地的江海烟波。
现当代作家 四川的奇美俊秀是灵感源泉
四川的奇美俊秀,也是现当代作家们的灵感发源。
“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杨其力的这篇《五彩池》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课文之一。课文中的“五彩池”是黄龙景区的一大特色,而如此神奇的景观,九寨沟同样也有。
同样写四川的水,鲁教版高三语文教材中收录著名作家余秋雨的《都江堰》。“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发出这样的感叹。文章中,余秋雨将李冰父子的故事、都江堰的风土民情介绍给读者,他赞美都江堰是可以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而比余秋雨更了解都江堰的,是生长于此的四川著名作家王国平,他创作的散文《拜水都江堰》选入山东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另一篇散文《泽被天府》也以“美文品读”的方式收入《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测控指导》。在王国平的笔下,都江堰既“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又“像在乡下田间劳作的父亲一样淳朴,像母亲一样慈爱”。
1936年,作为战地通讯员的彭加伦发表了《飞夺泸定桥》,成为这场战役最为著名的纪实文稿。上世纪80年代,它已经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至今仍是必读课文。正是这篇课文,让这座只有13根铁链的特殊木桥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熟知。“红褐色的河水”“几十丈深的河谷”,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荡秋千一样”的体验,成为人们对这里最初的想象。“去川西的第一站,就是在课文里见过的又奇又险的泸定桥。”“五一”刚去过泸定的熊圣豪说,读书时代从课本了解到的故事和地方,会扎根在心里,会成为一种情怀。
【声音】
读万卷书 也要行万里路
对《拜水都江堰》收入教材,王国平表示很有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遗产,同时也是巴蜀文明的重要成果,而且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在滋润、灌溉和丰满着天府文化。”王国平直言,希望通过这篇课文引发学子们对都江堰的兴趣,继而关注天府文化和巴蜀文明,“把四川作为他们欣赏优美自然风光,认识祖国大好河山,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地。”
书写四川乡村人事风物的《瓦下听风》,是四川青年作家彭家河的散文集。其中不少篇章,都被成都、上海以及湖北、浙江、福建等全国多省市选用为中考、高考模拟阅读题。谈及教材中选用描写四川的名篇佳作,彭家河认为:“多篇描写四川风光的文章进入教材,足见四川风光之美、之奇、之秀。教材是传承文化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教化作用。既能从中感受自然之美,也能从中体味人文之美。”他还建议,各个学校可以开展研学、游学的活动,“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而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周啸天一直潜心研究李白诗歌,对于教材的选用,他也力赞:“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能让学子们学到诗人绝妙的艺术手法,传承诗人的宽广胸怀、探索精神;从旅游的角度来讲,能更好地推广我们四川的大好河山,吸引他们前来感受大自然的奇趣,感受珍贵的古蜀文明,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