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过一年时间,成都生态环境改善状况如何?
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成都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实施方案,下大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守护成都宜居宜业的比较优势。
源头防治
成都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白天,周杰是坐在办公室编写代码的程序员;晚上,则是奔跑在天府绿道上的跑步爱好者。两年前他加入咕咚成都城南雨神跑团,目前跑步里程数已超过1500公里。
天府绿道成为演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成都以千年之变的城市格局开启第一步,规划建设世界最长的绿道体系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累计建成2607公里并亮相达沃斯论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6.5万亩,着力构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一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2018年优良天数达25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率70.3%,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6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0%、8.9%。2019年1-4月,优良天数93天,PM10、PM2.5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4.9%、14.1%,首次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每年1―4月有重污染天的历史,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成都还积极探索建立碳配额、碳普惠和减排量多层次碳市场体系,成功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治标+治本
一季度 5条河流水质改善幅度领先全国
微风和煦,草长莺飞。家住百花大桥附近的市民孙襄沿着锦江南河段漫步,看着波光粼粼的清澈河面,悠闲惬意,“治理后,我们与碧水清流做邻居,很安逸。”
“很安逸”的南河正是成都“治水十条”发挥成效的一个有力证明。一年间,成都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1-4月全市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8.1%。不久之前,生态环境部通报一季度清白江、沱江等5条河流水质改善幅度领先全国。与此同时,“治霾十条”让城市的美丽越发凸显。一幅幅坐城观山的照片频频刷爆朋友圈,照片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山峰,甚至“蜀山之王”贡嘎山都清晰可见。
高效能治理
“污染源电子地图”已标注27万余个固定污染源
一年间,成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全市积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划入发改、国土、水务、农业4个部门6项职责,组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打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治理手段更加多样,建设集信息技术、策略研究和指挥调度功能于一体的“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构建更加精准、科学、协同的环境治理体系。
成都还建设了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接入监测、气象、重点企业、交通流量、机动车基础数据,整合工商、税务、电力、执法等部门数据,形成27万余个固定污染源企业基础名单,标注于“污染源电子地图”上,并深度挖掘数据与环境质量、环境经济政策的关联性、规律性、因果性,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可视化表达和价值叠加。
成都努力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卫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