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遗迹遗物、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六大资源
本报记者 郭静雯
七旬老人石永恩把石头玩出名堂,成为资阳唯一国家级非遗“掌门人”;日晒夜露,临江寺豆瓣第八代传承人坚守古法制作工艺;唱腔优美的乐至川剧,曾在德国、英国等地引发热捧……近日,这些“尘封”多年的资阳传统文化占领不少媒体的“C位”。
半个月前,资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网信办,以及各县(区)委宣传部和资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联合开展“文化资阳”“文化走出去 寻找资阳非遗传艺人”等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业内人士、媒体“大V”等深挖遗迹遗物等六大资源,助推资阳文化“走出去”,各大平台活动参与量超百万,掀起了一股资阳传统文化热潮。
从“坐冷板凳”到“被热捧”,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呈现、承载的功能与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热捧背后,又有哪些“冷思考”?
重返大众视野,成为百万流量担当
“号哟,又来的撬哟!”随着一声高亢激昂的领唱,石工们手臂结实的肌肉一紧,一块重约两百公斤的大石头被挑起来……这是安岳石工号子的工作场景。
石工号子又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是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流传于南方的开山采石工地,尤以重庆、四川最为普遍。随着施工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石工号子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刘光举是安岳的石工号子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末拜师学艺,身负三十二腔七十二号技艺。为更好传承石工号子,2015年,刘光举邀请专家利用号子素材创作了音乐及情景剧《山神》,把石工号子用文艺作品形式搬上舞台,在安岳的百姓大舞台上展演。
原本他只是在当地石工里和文艺小圈子内有些名气,这两年,随着官方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推动,刘光举和他的石工号子重返大众视野。
去年8月3日,资阳市公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项,其中就有安岳石工号子。
前不久,刘光举报名参加“文化走出去 寻找资阳非遗传艺人”仅一周,就获得了101420票,成为最强的“流量担当”。
与刘光举一同参与活动的还有30多位民间非遗传艺人。目前,仅“四川在线资阳站”单个微信平台,投票人数就超过60万,各大平台的视频、文字、直播、投票等活动参与量超百万。
年轻人不愿入行,多种技艺后继乏人
5月16日下午,明晃晃的光线穿过透明塑料篷布,洒进石永恩的石刻艺术工作室,投射在雕刻的紫竹观音工艺半成品上。石永恩正指导其二儿子石光浩完成石刻作品。
作为“安岳石刻”的代表性传承人,石永恩早负盛名,但他却高兴不起来――他开设的石刻学校几乎没有人报名。石永恩在石刻行业曾带过近30名徒弟,但现在大部分人都放弃了。
“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个。”石永恩说,当徒弟最多100元一天,做得不合格还得返工,灰尘又大,五六年才能达到基本入门水平。为了让这门手艺传下去,石永恩让自己的儿孙顶上,三代人固执地坚守着这项“独门绝活”。
苦寻接班人的还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的第八代传承人翁连刚,今年59岁的他告诉记者,从选豆、制曲、翻晒、发酵……临江寺豆瓣的生产要历经近一年时间。由于工艺复杂,一个学徒至少要三年才能出师。“你看看现在的师傅,年龄都在40岁左右,年轻人几乎没有,我天天都很焦虑,怕手艺断在这一代。”
后继乏人的还有安岳竹编、乐至川剧等大批民间技艺。不少学徒说,前景渺茫、收入不高、学成时间成本高是不愿入行的主要原因。
安岳石刻+打火机,开启跨界新思路
近年来,资阳不少民间艺人为技艺传承都在努力。
去年,著名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回到资阳家乡,打算成立“资阳河川剧变脸流派”,并计划与中小学校合作,组织戏曲教师深度参与教学,培养青少年戏曲爱好者和新一代观众;安岳竹编传承人、数学老师李刚在其所在学校开设了竹编课。
政府也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宣传,每年举办媒体集中采风、节庆体验活动,拍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与成渝等地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等。
针对社会上有人提出的“没必要花大力气保护”的声音,资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认为,“仅靠少数人‘奉献’和官方推动还远远不够。只有被市场接受,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
2017年7月,四川艺术家苏茂隆创作了一批安岳石刻造像白描画,被全球知名的芝宝(Zippo)打火机相中,来了场跨界合作。一幅安岳石刻佛头像、两幅石刻造像全身像白描作品,交由芝宝制造商进行复刻,限量1000只,安岳石刻顿时蜚声国内外。
另外,在崇州的竹艺村,竹艺体验馆人流如织;蒲江的明月村,陶艺和染布也颇受追捧,这让不少传统艺人看到了希望。
目前,资阳市正筹备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推进会,起草相关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发展政策,进一步厘清资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今年10月,资阳还将举办川菜大会,届时,将苌弘鲇鱼、安岳米卷、临江寺豆瓣等传统“资味”以及制作工艺、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国内外游客。
编后
当前,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多元文化影响,一些传统文艺、习俗等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同时,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不少传统手工技艺也受到了冲击,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要让传统文化“叫好又叫座”,我们要意识到,“传统”二字,并不意味着守旧。互联网浪潮之下,如果一个行业、企业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传统文化领域也不例外。
感觉到危机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营销,故宫博物院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粉丝”,成为全国博物馆中的“网红”。我省的青神竹编联手国际奢侈品牌,将产品做出了名气并远销海内外。安岳石刻造像白描画被Zippo打火机相中,看似不搭的跨界合作使安岳石刻蜚声海内外。
从这些成功的营销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运用好互联网、市场,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作品,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