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可能增加四川极端天气事件风险――
变暖的趋势
●四川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在高原到盆地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四川属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脆弱区
●四川盆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增温阶段,冬季增温尤为明显
●自2000年后,成都地区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也意味着夏季更热,冬季不冷
我们的努力
●自四川碳市场开市以来,成交量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三位
●今年将持续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目标是完成营造林90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
●截至今年一季度,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数累计达41898家,其中绿色经济企业数量占31%,位居“六大新经济形态”之首
本报记者 殷鹏
大型公益环保纪录片《假如后天来临》,描绘了全球变暖造成气候突变而引发的灾难,影片中惊心动魄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
这样的场景虽然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气候变暖,许多人都感同身受。去年,成都市民张女士在装修新房时一咬牙花钱装了地暖,但花费不菲的地暖在去年冬天没用几天,“根本不冷。”
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风险,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治理模式、发展形态和生活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四川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何新招?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不可忽视
四川属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脆弱区,四川盆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增温阶段
1200多年前,寓居成都的唐代诗人杜甫用“窗含西岭千秋雪”描绘了西岭雪山的壮美雪景。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岭雪山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冰雪消融加剧……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之后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可持续发展挑战。”在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看来,气候变化加大了四川高温热浪、极端降水、森林火灾、山地灾害等极端事件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稳定、水资源供给、城乡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
今年1月初,退休教师杨女士到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一个农家乐摘冬草莓,却意外闯入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海。“这究竟是冬天还是春天?”开得正艳的油菜花,让杨女士有些错乱。事实上,“冬天不太冷”是近几年大多数四川人的共识。
研究表明,当前地球气温总体上呈现持续升高趋势,四川当然也不例外。从地理位置看,四川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在高原到盆地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四川属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脆弱区。
来自四川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盆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增温阶段,冬季增温尤为明显。2016年,四川平均气温15.9℃,气温连续12年偏高。2018年平均气温比2016年略有下降,为15.4℃,但依然比常年偏高0.5℃,排历史第9高位,其中有6地高温日数破历史纪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程志刚通过分析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手段,对比了近43年(1971-2014年)成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特征。结论是:自2000年后,成都地区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也意味着夏季更热,冬季不那么冷。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茆爽介绍,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占人为排放总量的76%,“从这个意义上讲,减少碳排放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
不遗余力
建成全国唯一“环境四权”交易平台,助推四川绿色发展
5月28日,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西洛村村民俄木阿惹一大早便出门巡山,目的地是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示范基地。在那里,他曾亲手栽下100多亩云杉,8年多过去,当年栽下的云杉已经长了一人多高。
2010年12月,瑞士制药企业诺华集团与我省相关部门合作启动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以直接出资造林的形式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项目涵盖昭觉、越西、甘洛、美姑、雷波等5个县,这是迄今为止四川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按照合同约定,2011年至2041年的30年间,项目所造林木要吸收二氧化碳120万吨。这相当于1.5万辆燃油小汽车30年的排放量。
节能减排降碳,四川举措不断。2016年12月16日上午,随着一声响亮的鸣锣,四川碳市场正式开市。作为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全国第八家拥有国家备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的省份,四川碳市场的成功开市,标志着四川正式跨入碳交易行列。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介绍,自四川碳市场开市以来,已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约1220万吨,成交额近亿元,成交量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3位,“今年成交量已经跃居全国第2位”。
何锦峰表示,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以“互联网+”的模式推进碳市场能力建设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68场,11个国家、18个省(市)近7000人次参加培训,实现了能力建设活动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互联网。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已建成全国唯一集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四权”交易为一体的交易平台,接下来还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助推四川绿色发展。
打造低碳城市,成都积极行动。不仅规划建设了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沱江绿色发展轴,加强川西林盘保护,还重点培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目前该市氢能产业产值已突破300亿元。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向记者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数累计达41898家,其中绿色经济企业数量占31%,位居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之首,产业优化初见成效。
目前,成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7.5万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加到43%,年固碳量超过150万吨。也正是因为如此,2018年成都成为首批获得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的城市。
不断前行
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部门,邀请国内顶级专家为四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谋划策
应对气候变化,接下来我省还将如何出招?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我省机构改革如期顺利完成,在本轮机构改革中,省生态环境厅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处室――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顾名思义,这个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推进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低碳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今年4月,我省自2007年以来首次调整充实了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增加到26个,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针对四川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薄弱、科学认知不足等问题,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内新近设立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规划制定、碳市场建设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接下来还要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国内顶级专家加入,为四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谋划策。”茆爽说。
去年,我省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2019年,将继续推进实施“清洁替代、电能替代”工程,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进一步挖掘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潜力。
在碳汇方面,今年将持续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增强林草碳汇能力,开发森林经营碳汇和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目标是完成营造林900万亩,森林抚育200万亩。”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王卓说。
不断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也很关键。按计划,今年我省将布局一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升发展成都金堂、自贡高新区、德阳经开区、绵阳经开区、广安武胜等地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聚集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我省还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调控,及时全面掌握能源消费动态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加强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分析预警。“将按季度公布各市(州)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对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实施预警,坚决完成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5%的年度目标,全力完成2030年前我省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既定目标,建设更加韧性、更加安全的人居环境。”赵乐晨表示。
科普窗
气候变暖的三个关键词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对大气的保温效应俗称“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造成了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两条路径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地球构成紧迫的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减缓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减排与增汇,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适应气候变化,指通过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或预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减轻或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危害,如建设“海绵城市”。
巴黎协定
2015年,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了《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旨在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巴黎协定》重申了本世纪末实现2℃的全球温度升高控制目标,提出要努力实现1.5℃的目标,并明确了各国以“国家自主贡献”形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本报记者 殷鹏 整理
短评
共同的责任
殷鹏
无论多么不情愿,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科学事实。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0.85℃。居住在气候变化影响敏感脆弱区的四川人,也越来越频繁地感受到冬天不太冷,春天来得早,夏天却更热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不仅加大了高温热浪、极端降雨、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极端事件风险,并可能对水资源供给、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产生长期、深刻、系统的影响,可谓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既然是共同的挑战,应对气候变暖,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选择更加节约、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可以从随手关灯,拔插头做起,减少电力的消耗;我们可以尽量重复使用纸张、玻璃和塑料制品,减少垃圾的产生;我们出行时,可以多选择骑单车、坐公交,减少油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
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小,但我们每个人都去尽一份力,去宣传、去实践绿色生活理念,必能更有效地构建低碳空间体系,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