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治堵中,成都交警采取了多种举措。针对景区,打造出了景区交通新模式,在车流量大的路口,推行“双待”交通组织模式。熊猫基地和红照壁路口就是最好的两个例子。昨天,成都交警对这两个点位进行了深度剖析。
A.熊猫基地
打造“快进慢游”景区交通新模式
成都市熊猫基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2016年接待游客352万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485万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熊猫基地周边存在路网不完善、停车位缺口大、时段性交通超负荷等突出的交通问题。
针对这些难题,成都交警引导过境交通“外绕”、保障旅游交通“快进”、助推绿色交通“慢游”,创新打造“快进慢游”景区交通模式。通过对熊猫基地假日交通的大数据分析,过境交通与景区交通混行,正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节假日期间每日9时至17时,执勤交警在熊猫大道实施交通分流,引导过境车辆利用新建道路绕行,疏解景区路网的交通压力。
为更好地满足外地自驾游客“快速到达、便捷停车”需求,对连接景区停车场的3条道路考虑实行单向交通,打通景区交通“微循环”,协调公交集团增开了从昭觉寺、地铁3号线至熊猫基地的两条摆渡公交线路,加大摆渡公交运力投放,方便“地铁+公交”出行。协调属地政府部门利用景区周边的待出让地新建3个停车场,提供2000个小客车停车泊位和76个旅游大巴车停车位,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结合景区周边路网条件,从“减少绕行线路上的交通冲突点,最大限度发挥路网整体通行效益”的思路出发,对新建楠竹巷实施由西向东单向交通组织,对新建绿竹巷实施了由东向西单向交通组织,与熊猫大道形成逆时针单向循环交通,利用“微循环”,串联景区停车场及分流过境交通。
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在熊猫基地客流量同比增长两成、接待游客总量达44.31万人次,在最高峰客流量同比提高28.6%、超10万人次的压力下,景区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和事故警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7%、15.2%,实现了让八方游客愿意来、放心游、满意归,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B.红照壁路口
“双待模式”提高通行能力
为探索超大城市“人流”“车流”协调运转的最优解,成都交警精雕细琢路口时空资源,寸土必争,分秒必夺,通过规模化推行“双待”交通组织模式,实现了路口提效、路段提速、路网提能。红照壁路口就是最好的例子。
路口的“直行待行区”在保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协调通行的情况下,通过对路口内时空资源的二次分配,充分利用路口内闲置空间的资源,以前一阶段信号时间换取道路空间,以道路空间争取通行时间,在不影响路口左转车流线型的基础上,利用相交道路左转信号灯的全部或部分绿灯时间,让垂直道路上的直行机动车提前通过停车线进入路口等候,当直行绿灯时可以直接驶出,增加路口通行能力,减少路口排队长度,在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通过的情况下,在相同信号周期内机动车通过数量更多,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减少了路口的平均延误。
采用LED显示屏与交叉口信号灯联动配合的方式,引导车辆选择正确的时间进入“直行待行区”。当路口相交道路左转信号灯亮时,直行车道正前方的LED诱导屏将同步启动,显示“直行机动车进入待行区”后,可提前进入直行待行区内进行等候;直行信号灯变为绿灯后,“直行待行区”的车辆可直接驶出,同时LED屏将显示引导“左转机动车进入待转区”。
截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在82个机非时空分离路口实施“双待”交通组织模式。路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在近3年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约54万辆的情况下,实现了交通拥堵平稳可控,城市拥堵排名逐年下降。
本报记者 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