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对口帮扶藏区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从2012年起,我省选派骨干人员深入藏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2016年,将省内对口援藏由“7 + 20”扩展为“9 + 32”。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800余人先后奔赴藏区,帮扶人员覆盖所有藏区县。
今年,省内启动第五批次对口支援藏区工作,“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工作即将展开。即日起,本报联合有关部门,推出大型新闻采访报道“2019援藏纪行・决胜脱贫攻坚”,深入受援藏区,记录新时代藏区发展动人故事,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王代强
“自从第二供水厂建成后,家里煮饭再没缺过水,而且很充足。”5月27日12时许,到了做午饭时间,家住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区的阿玛次仁拧开厨房水龙头,清水涌出。阿玛次仁口中的第二供水厂,是攀枝花援建的木里县城首个全天候供水厂。
木里县平均海拔3100米,虽然雅砻江、木里河、水洛河纵贯全境,但因处干热河谷,地广人稀,每年3-6月进入旱季,居民用水不充足。9年来,对口帮扶木里的攀枝花,围绕当地群众用水需求做好“水文章”,不仅解决了县城3万多居民常常喊“渴”的难题,而且持续解决当地农业用水问题。
自动化处理10分钟出清水
从县城中心驱车,10多分钟后来到位于乔瓦镇娃日瓦村上桃湾组的第二供水厂。供水厂占地约12亩,厂区内花木葱茏,一栋栋类似楼房的建筑,实则是三类主要设施:两个过滤池、两个沉淀池、两个清水池。
在2号沉淀池下,屋前屋后分别排列着8只消防栓形状的排泥阀。沿一架灰色钢梯,登上2号沉淀池屋顶,便看到沉淀池由8口直径1米多的“小井”组成,每口井的水位不同,从鲁珠沟取回来的水,依次从高水位井流入低水位井,最终汇入一个大池子里。这是水处理的一个环节――回流沉淀。
大池子旁边有两个布满管道的斜底池子,从上往下看,呈现出“水往高处流”的有趣现象。供水厂办公室主任杨文杰介绍,这是另一个处理环节――斜管沉淀。“经过大约10分钟处理,取回来的水就变成清水了。”该供水厂购置并采用了先进设备,整个处理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经过过滤、沉淀、消毒三个关键处理环节后,水质已经很好了,直接喝都没问题。”
在该供水厂综合楼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各关键设备运行数据。工作人员坐在电脑旁轻点鼠标,即可控制阀门开关,管理供水厂一般只需 1人值班监控。
据介绍,以前木里县城仅有第一供水厂,取水点在约12公里外的鲁珠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木里县城人口增多,县城居民日生活用水量由3000吨升至5000吨左右。而第一供水厂日供水量只有3000吨,只能分片区、分时段供水。一位居民回忆,一盆水早上洗脸、中午洗脸、晚上洗脚是常事,为了煮饭,常常要提前准备一桶水。
攀枝花援藏干部与木里县委县政府一道,共同谋划建设第二供水厂,提升县城供水能力。
水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攀枝花帮扶木里,重点围绕当地群众用水需求做好“水文章”。
2012年7月12日,木里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第一供水厂的取水口、运水管网、处理设施设备等全被毁坏,全城断电、停水。 攀枝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攀枝花援藏工作组,带着捐赠藏区的4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抵达县城,进行抢险救灾,并迅速制定木里县恢复供水设施及源水管道应急抢险方案,短短3天时间实现县城分时分段供水。
第二供水厂项目开建,攀枝花援助了800万元,并承担规划、选址、设计、施工、监理等重点任务。2014年5月,木里县第二供水厂投用。这是木里县城首个24小时全天候供水的水厂,日供水量最高可达7000吨,能完全满足县城3万多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杨文杰说,不但水量更充足,水质也更好。为保护好水源,当地在两个供水厂的取水口打造了生态保护区。
“第二供水厂只是攀枝花援建木里,做好众多‘水文章’中的一篇。”攀枝花市援藏干部、木里县副县长朱明高介绍,自2010年以来,攀枝花市还投资援助木里县建成水窖、蓄水池近300口;改建供水管网30多公里。今年,攀枝花计划投资189万元,帮助木里县建设生产灌溉用水工程7公里、实施修复水毁村道项目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