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从吃一顿2毛钱的大餐,到拍照片,再到上网、逛科技馆……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孩子们欢度儿童节的方式,愈发多元、丰富、高科技,儿童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及对儿童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在变化之中,蕴含的是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儿童事业发展倾注的不变关怀。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稿件,走进四代人的童年故事中,感受不同年代儿童节的时代特点,见证新中国儿童事业的前行步伐。
“50后”“60后”的儿童节:
一年最美好的一天,2毛钱吃大餐
□本报记者伍力
“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比过春节还期盼!”回忆起儿童节的快乐,53岁的李菊打开了话匣子。
“比过年还高兴?”见记者疑惑,李菊笑着解释,“我的童年在凉山州雷波县一个林场长大,到处都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条件十分艰苦,儿童节就是‘打牙祭’的时候。”李菊回忆,每到儿童节前一天,学校的孩子们都会交2毛钱的伙食费,然后由食堂做出一大桌丰盛的午餐,“红烧肉、咸烧白、炖排骨等等,娃娃们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乐着,你说是不是比过春节还巴适?”
无论天南海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桌丰盛的饭菜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58岁的哈尔滨人杨茹,来成都已生活3年多。她回忆:“记得有一年儿童节前,父亲抓回来一条16公斤重的大鱼,腌好后放在地窖里准备过年再吃。可我馋啊,没事就趴在地窖口看那条鱼,结果一不留神踩空了,直接掉进窖里。”杨茹说,当时她哭了一下午,父亲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儿童节那天吃鱼。“铁锅炖大鱼,加上豆腐粉条,我以后再也没吃到过这么香的鱼肉。一家人还请了邻居的孩子一起,大家唱啊跳啊,别提多美了。”
庆祝儿童节少不了各种活动与演出。1957年出生的乐山人宋斌仍记得儿童节学校举办运动会的盛况。“大家一起把课桌板凳搬到操场上搭成看台,老师们用石灰粉画出跑道。”宋斌说,那时条件艰苦,可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尽力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每年儿童节母亲都会走30多里路,到镇上买来白布和染料,一针一线地给我缝制白衬衣和蓝裤子。我小时候成绩一般,可是体育非常好,老师就抓紧机会表扬我,鼓励我各方面都要表现得更加优秀。”李菊的儿童节记忆是满满的感动,她说,永远忘不了父母和老师的恩情。
“儿童节还是评先评优的时候。”南充市南部县人李永生说,那一天新加入少先队的孩子都会戴上红领巾,神气十足地走来走去,“到了晚上老师们还会组织大伙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等,电影情节到现在我也记得清清楚楚。”
浇灌“花朵”
●1950年,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迎来第一个儿童节。
●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达25%;6年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儿童入学率超过90%,农村地区入学率也大幅提高。
●1949年,全国只有5所专门的儿童医院;几年后,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设立儿童医院,各综合性医院纷纷增设儿科门诊和病床。
“90后”“00后”的儿童节:
我们的儿童节,由自己做主
□本报记者吴忧
齐肩的长发、阳光的笑容……出生于1998年的韩肖朵儿稚气未脱,现在的她是西南民族大学大一的学生。这位生在甘肃、长在四川的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唱歌,“在这一天要唱歌”,成为她对儿童节最为深刻的记忆。
“父母一辈的儿童节回忆总是提到节日派发的糖果、饼干,可在我们看来,这不是最吸引人的,我们更看重‘好玩’。”韩肖朵儿感叹,同父母一辈相比,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他们对儿童节的期待显然大不相同。“我们物质上更充裕,生活方式更多元,我们的儿童节,往往是由自己做主。”
韩肖朵儿告诉记者,虽然延续传统,在幼儿园,每逢儿童节也要表演节目,不过个性更为突出。“我会在登台前精心打扮一番,这是我们小女孩一年当中唯一一次可以化妆的机会,因此涂好口红后我总是噘着嘴,生怕弄掉了。我的父母也会准时请假来观看表演。”
韩肖朵儿上了初中以后,学校仍会在儿童节这一天放假,但父母往往不会再请假陪她,一起玩乐的多是身边的同学与朋友,“我们会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去KTV唱歌,自由自主地度过这个节日,然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出生于2000年的李豪嘉来说,儿童节最大的吸引力是家里的电脑可以敞开玩。虽然身在偏远的小县城,李豪嘉和同伴们依然从小学开始就能接触到网络。“平时在家里玩半个小时电脑都要被爸妈教育,儿童节这一天则可以大大方方地说:‘今天过节!’爸妈也就不管了。”李豪嘉笑道。
如今已进入大学就读动画设计专业的李豪嘉表示,自己要感谢这段宝贵的经历:“互联网拉近了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让我得以从一个小小的县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在时代的前头。”李豪嘉说,“回忆童年,要感谢社会提供给我们如此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赋予我们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更多的人得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循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
浇灌“花朵”
●1991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被全部免除,至此我国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70后”“80后”的儿童节:
经典演出照片,眉心要点个小红点
□本报记者李丹
整齐的刘海、两条冲天的小辫、眉心的小红点,5个妆容统一的小女孩穿着喇叭裤、布鞋在跳舞……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的董老师出生于1978年,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儿童节的演出旧照,“小时候过儿童节,最开心的就是能够穿着漂亮的裙子表演节目,还可以照相。照相前,我们都喜欢在眉心点个小红点。”
董老师告诉记者,上小学后,她的父亲花了100多元“巨款”买了一台照相机,每逢儿童节都会给她照相,为她拍下了许多成长的点滴。
“当时的照片基本都是黑白的,上初中后,才慢慢有了彩色照片。”董老师说,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有10多张,已经算是那个时代拍照很多的小朋友了,“不像我儿子,从2007年出生到现在,每年都拍几百张照片,除了生活照,还拍了几套艺术照。”
儿童节照相也是“80后”西昌人刘灏然的回忆,他记得那个时候照相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我整个童年只有两三张照片留下来,照片的大小就像我们现在的寸照一样,还模糊不清,不像现在手机拍照,可高清、可美图、可录像,应有尽有。”
除了新照片,酸酸甜甜的糖果也是节日亮点。在37岁的成都都江堰市人张成蹊的儿童节记忆中,糖果便是很重要的存在。他还记得小时候在遂宁读书,因为糖果而发生的一件糗事。
“记得有一年儿童节,一大早,我就穿着崭新的白衬衣出门。那件白衬衣是我妈花了10元为我新做的,当年算是很贵了。”他回忆,那天,他唱着歌,一路蹦跳着奔向学校,想着一会就能吃到一年才吃得到一回的面包和水果糖,不由加快速度。
不料,乐极生悲。在一个拐角处,他在田坎上轻轻一跃,结果重心偏移,直接掉到了水田里,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我当时吓懵了。”张成蹊说,现在已不记得当时有多疼,只记得最后仍然吃到了糖果,糖果的滋味依然甜到现在。
“以前过儿童节,一件新衣服、两颗水果糖就能让我们开心一整天。”张成蹊说,今年儿童节,他的儿子要参加学校的管弦乐队表演,“他的儿童节,跟我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浇灌“花朵”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
●198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7%,中小学学生在校巩固率也有提高。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共建立妇幼保健院272个、妇幼保健站2700多个,初步形成了少年儿童保健网络。
“10后”的儿童节:
体验新科技,成为节日新时尚
□本报记者袁婧
“抓稳操作杆,往上提升,让飞机飞起来,注意,方向不要偏!”在老师的指导下,郭若桓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模拟飞行。今年5月31日,儿童节前一天,在成都泡桐树小学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中,郭若桓选择了模拟飞行体验。
在郭若桓的身后,排队的学生有20多人,他们都在等着操作模拟飞行器。看大家争先恐后的模样,指导老师曹奇瀚并不诧异,“现在的小朋友很多都坐过飞机,对飞机的内部构造、飞行原理十分好奇,都想自己来试一试、飞一飞。”
和郭若桓一样,李锦浩也是飞机爱好者。“我明天要和爸爸妈妈去双流拍飞机。”体验了一把模拟飞行后,李锦浩兴致勃勃地说起自己的梦想,“长大后,我想做一名飞行员。”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曹奇瀚说。
和泡桐树小学模拟飞行课一样热闹的,还有四川省科技馆。当日下午,记者来到省科技馆时,虚拟汽车驾驶、会下五子棋的机器人……到处围满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这是模拟火箭发射的装置,转动手轮发电,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模型火箭就会‘砰’的一声飞起。”专门请假陪孩子过节的胡先生一边给8岁的儿子拍照,一边耐心地给他讲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胡先生说,到省科技馆参观是儿子主动提出来的儿童节礼物,“儿子的这个礼物单,让我们没想到,甚至很惊喜。我们期盼孩子能在逛馆中,学得新知,玩中成长。”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儿童节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方式,但是我想它不变的是要去适应儿童的成长需求。”泡桐树小学林晓俊老师认为,无论是科技体验、歌舞表演,还是游园会、摄影绘画展等活动,都是为孩子们创设有仪式感的节日氛围,“儿童都会变成大人,学会有仪式感地对待生活,那么平凡的日子也能散发出光芒。”
浇灌“花朵”
●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在学校寄宿、营养改善和交通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的需求。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
●2018年,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发布《四川省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18-2020年)》,确立了我省儿童健康发展的阶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