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44次,16700毫升。这是李冀大学四年的献血总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以一个体重60千克左右的成年人来看,16700毫升血液相当于其全身换血四次的量。李冀是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4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活动,坚持无偿献血。在他看来,“与生命的长度相比,广度和宽度更重要,人生要有意义地活着”。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实习生 程琦果
无偿献血
他4年献血44次16700毫升
李冀是河北人,2015年来到成都,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近期即将毕业。两天前,在学校举办的一个优秀大学生故事分享会上,李冀分享了他的故事: 在过去的1125天当中,他献血44次,167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换血4次的量。第一次献血是在2016年5月7日,大一末。那天,在春熙路暑袜北街附近的一辆无偿献血车上,他献出了400毫升全血,拿到了第一个无偿献血证。这次献血印象深刻,“因为之前一直想献,但有好几次到了献血点,一查,转氨酶偏高,只能失望而归。”
献血的成功,让李冀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前是很胖的,但是太胖可能献血质量不好,就必须锻炼,我喜欢打篮球,现在已经瘦下来了。”他说,每一次献血之前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注意饮食,增强锻炼。手机备忘录里,李冀把献血的时间安排在了星期二,每两周一次,从全血到血小板。“如果遇到其他的事,都会尽量排开。”
献血背后
外公去世给他带来触动
是什么驱动着李冀献血的执着与热情呢?他回答,献血是他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有两件事触动了李冀。一是,高中时,外公的过世。“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去,”李冀说,“我很害怕死亡,我想,人死后没了知觉,就什么也没有了,我总有一天也会和外公一样,生老病死,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不久后,一则新闻再一次给李冀带来思考:一个七岁的小女孩脑死亡,其父亲按照她的遗愿,选择了放弃继续治疗,并捐献出了身体器官与一对角膜,带给了六个人生命与光明。从此,李冀有了把做公益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念头。他为自己定下了几件必须要做的事:无偿献血、捐献器官、支教。“很多人对献血持有异议,觉得不好,但我想用我的行动来告诉大家并没有什么,这也是间接在救人性命,且在自己和家人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献血。”李冀说,“现在家里人也知道我在献血,之前还有点担心,但我会给他们解释清楚,也就没什么了。”
热心公益
生命要有宽度和广度
除了献血,4年里,李冀还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各类志愿服务获得的证书更是厚厚一摞。共护三江源――2017湿地使者行动,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志愿者,熊猫热土环汶川超级越野赛……如今,李冀即将毕业,他计划,毕业后继续在西南民族大学进修研究生学位,学习教育。对于未来,他说自己的公益之路并不会暂停,甚至希望能够成为全职的志愿者。
随着他的影响,更多的师生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我们系很多同学都无偿献血10次以上了。”李冀还希望能够学有所成成为一名老师,去实现他的支教计划。他说,虽然短期的支教有它的意义,但是他希望能更长期系统地给贫困地区的学生上课。
这几年的公益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李冀朴实地回答道:“自己的身体变得比献血前更好了!很多人,包括我周围的同学与老师,还是对献血抱有一些误会,给他们普及无偿献血并不会带来身体上的危害,也是我的义务吧。”
“最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去追求生命的宽度和广度,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吧。”李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