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帮孩子擦嘴
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对在残疾人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进行表彰。成都崇州三郎镇和平社区居民谢芳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22年的艰辛付出,执着坚持和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感让她获得了此项殊荣。
谢芳是三个脑瘫孩子的母亲。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快乐成长。22年来,她坚持不懈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带他们做康复、教他们发声、识字、背诗、唱歌……
生下的三个孩子 都患有脑瘫
22年前,谢芳夫妇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由于脐带绕颈,孩子出生后被诊断出患有脑瘫疾病,语言和肢体功能受到影响。
谈到大儿子,谢芳感到懊悔:“那个时候意识不强,进行康复的手段也很单一,如果那时能有现在的条件,孩子康复的情况会好很多。”谢芳有些哽咽:“现在老大在四川崇州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我只能周末回去照顾孩子。平日里要带着老二和老三在温江做康复训练。”
10年后,夫妻俩商量着再添一个孩子。2007年底,谢芳在华西医院成功产下一对双胞胎,全家人非常喜悦。然而欢乐的时光很短暂。在两个孩子五个月的时候,谢芳发现孩子的一些动作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孩子的脖子和腰直立不起来。起初她以为是孩子发育晚。六个月的时候,孩子生病了,她把孩子带去看病,当地医生建议她把孩子带到大医院做下检查。一个月后,她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华西医院。医生全面检查后告诉她们:“孩子患有脑瘫。必须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得到改善。”
这一噩耗对于谢芳一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谢芳回忆说:“怀孕后,我们在医院进行了多次检查,还做过染色体检查,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尽早地让孩子接受治疗。”从此,他们带着孩子踏上了漫长的康复之路。在医治老大时,他们卖掉了城区的结婚新房;在为大双小双做康复治疗时,他们经营的小型木器加工厂也卖掉了。
2009年6月,大双和小双开始治疗,谢芳带着两个孩子到哈尔滨进行干细胞注射治疗。7月中旬,大双可以在床上靠着靠背坐起来了。小双也在第三周坐了起来。2011年,在残联的介入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谢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位于温江的八一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为了方便孩子治疗,谢芳和母亲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谢芳说:“我和母亲这些年就带着孩子在这里做康复,丈夫在老家打工挣钱,承担着一家的开支。”
康复:孩子点滴变化,她都感到开心
根据国家政策,在孩子年满12岁后就不再享受用于治疗的专项经费,因此他们离开了八一康复医院,目前在一家专业的私营性质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上午,孩子会在康复机构进行1个多小时的康复训练。
一根短木棍上缠着小沙袋,康复师要求孩子双手握住棍子并高举过头顶,这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对于患有脑瘫的孩子来说并非易事。谢芳坐在孩子身后,不停地鼓励孩子完成动作,看着孩子一次次完成动作,汗珠从她的额头渗出。
在家的客厅里有一张小黑板,上面写着拼音,谢芳经常会让两个孩子练习发音。她指着拼音,让孩子大声地跟着她朗读,“mei,美丽,大双用美丽造个句。”大双用含糊的声音发声:“妈妈美丽。”谢芳站在那黑板旁开心地笑着,向大双竖起了大拇指。谢芳让大双给记者表演一首他最喜欢的歌曲《霍元甲》,大双一边唱着一边摆起了功夫的姿势,坐在旁边的小双也跟着哥哥的旋律挥动双拳。
从躺到坐,从坐到站,从站到走,从一个音到一个词,从交流的单向输出到互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进步,对于谢芳来说却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让孩子发生点滴的变化。这些点滴的变化是谢芳最大的安慰,也是支撑她的动力。
近两年,孩子的进步很快,谢芳也非常开心,她说:“我就希望孩子能到学校学习,即便他们走路姿势难看,但是只要能走,能握笔,能到学校上课,我就满足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效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