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加镇大冲头村”十里渔湾“
四川新闻网泸州6月11日讯(记者 岳东 摄影报道)日前,为期一周的2019年泸州龙马潭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龙马潭区双加镇开幕。松滩湖环湖马拉松赛、生态鱼烹饪技能大赛、乐趣端午……十余项活动悉数举行,让双加镇十里渔湾、柑橘博览园、松滩湖等优美景色成为了游客心中的“画里水乡、一抹乡愁”。端午期间,乡村文化旅游节如此季节般“大热”,刷爆了泸州市民的朋友圈。
这样的热闹场景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今日,记者从泸州市龙马潭区宣传部获悉,该区如今无论是以种植、养殖为业的村民,或是农家乐经营者,在农业+旅游的模式下都实现了创收。而这也为该区脱贫攻坚建立了产业支柱,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脱贫之路。
一个项目 村民和经营者都富了
十里渔湾内,当地村民曹开英正在农家乐内忙得不亦乐乎。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前几天,曹开英的农家乐便已收到订单。这次,她早早地做起了待客的准备,希望游客在这里吃得开心、玩得开心。
在一年多以前,曹开英还只是十里渔湾里的一个普通住户。自从十里渔湾有越来越多游客光顾后,曹开英经常听到有游客抱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在去年3月,她将自家房屋改建成了农家乐,用来招待来此游玩的游客。“看到出来耍的游客没得饭吃的,我们才想到说开个家常便饭的馆子,等他们来休闲耍会儿,吃点饭、打会儿牌。”曹开英说,农家乐开张后,不仅游客有了休闲的地方,也带动了自己的收入,一年下来比以前多挣四五万元。
曹开英的收入得益于十里渔湾项目。十里渔湾项目建成后,双加镇着力规模培育生态渔业特色产业,以项目区核心区3000亩水产养殖带动发展6000亩水产养殖,新发展渔家乐8家,带动农户100多户,人均增收9000多元。
大冲头村的贫困户也靠此脱了贫。王帮禄是大冲头村七组的农户,在2015年被列为扶贫对象。后来,在十里渔湾项目的引领带动下,王帮禄加入了村里小溪河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专合社的帮助下,他在2017年成功脱贫。今年,专合社还给王帮禄发了2000多尾鱼苗、1000公斤玉米,并且还提供了技术指导。“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那几年好得多了。”王帮禄说。
多元融合 助推小镇脱贫攻坚
有了“十里渔湾”成功的经验,双加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攻产业旅游招商,成功招商引资康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亿元建设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该园以柑橘产业为基础,集生产加工、物流仓储、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康养度假、花卉园林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21年正式开园迎客。
博览园的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据康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龙逸介绍,当地群众不仅可以依靠土地流转实现固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也有不同的打工岗位可供群众选择。“一般最基础的工作就是100元一天,有技术性的工作就是150元,还有技术性高点的就是240元、260元、280元,甚至300元一天的也有。”韩龙逸说。
旅游区盘活扶贫棋。自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双加镇依靠“农旅融合”,以4公里旅游观光游道为中轴线,以“十里渔湾”项目和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项目为依托,构筑乡旅产业圈,倾力打造特色生态小镇,助推全镇脱贫攻坚。
“十里渔湾和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帮助我们70余户实现稳定增收,年增收金额一般都是在5000元以上。”双加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黄丽媛说,下一步双加镇将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帮助群众进行就业。
模式复制 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脱贫之路在龙马潭区被不断复制开来。
在长安镇长春村,百亩莲子基地里正是荷花盛放的季节,吸引着周边群众到此赏花拍照。而对当地村民来讲,荷花不仅是供游客赏玩,更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了莲子基地后,长春村二组村民张治安一年多了两笔收入,不仅流转了自己的2亩地,同时他也选择在基地打工,挣着工资。以前,张治安家里的收入主要是畜牧养殖,把成本除开一年只有3000元收入,但现在的收入比原来多了近一倍。如今,张治安建起了新房,不久后他们一家就将住进新家之中。“生活好多了,有肉吃了。”张治安说。
与此同时,长春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百亩莲子、枣子、蔬菜等八大产业,引进温氏养猪场等项目,带动村民富裕。
在助力贫困群众脱贫的路上,龙马潭区通过农旅结合,实现多产互动,促进群众增收。截至2017年龙马潭区已实现整体脱贫。
今年,龙马潭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全区6453人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确保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进一步提高。在下一步工作中,龙马潭区还将继续深入推进精准帮扶“大走访”活动,把防止返贫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关注贫困边缘人口,紧紧围绕年初既定工作目标,按照既定工作计划,紧密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