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智慧出行 公共出行 绿色出行 成都城市交通蝶变

时间:2019-06-11

1953年,10岁的小马“奢侈”了一盘,父亲带他坐了人生的第一次公交车,从盐市口上车,到梁家巷走亲戚,小马为此兴奋了很久。如今,小马早已成了马爷爷。1982年,17岁的年轻交警楚斌第一次站口子,尽管老民警之前给他讲了要注意什么,但看到黑压压的自行车像潮水一样涌来时,他心里还是有些发怵,而小汽车,半天都看不到一辆。

……

时光的列车缓缓向前,让我们把目光对准现在:成都市汽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居全国第二位;公交发达地铁成网,公交专用道的总里程达952.8公里;共享单车接驳公交地铁,日均骑行量超过200万人次……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科学治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交管部门以服务公园城市建设、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城市路网稳定运行,最大力度地推动了城市交通向绿色集约出行方式转变。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人,跟随他们的足迹,从他们的讲述中,让我们穿越时光之海,了解城市交通在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蝶变。

  忆往昔

交警执勤 喇叭挂身上灯泡揣包里

A 自行车大军如潮水 偶尔能看到一辆小汽车

1982年,17岁的楚斌成为一名交警,那时还没有分局,他在交通二中队,驻地在现在的玉带桥。“那个时候城区不大,站在猛追湾,因为没有高楼阻挡,一眼就可看到一环路,外面就是田坝了。”楚斌说。

楚斌第一次到路口执勤,站的位置就在如今的红星路跨线桥下。“我现在都记得当时的情景,真的把我吓了一跳。”他说,上午8点的样子,去东郊上班的自行车大军黑压压一片,像潮水一样涌向了路口,那个阵势真的吓人。有时候路口自行车太多,搅成一团,有的人赶时间就把车举起来想快点走过去,结果这一举就放不下来了,人已经被其他的自行车围起来了。

当时,自行车大军如潮水,汽车则很少,除了公交车、电车之外,路上有东风牌、解放牌的货车,偶尔还能看到一辆伏尔加牌小汽车。“那时的管理难度小得多,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楚斌感慨地说。

那时交警的装备也很有特色,拿着青冈木制成的指挥棒,腰上挂着喇叭,路口中央是两层的岗台,交警站在上面,通过指挥棒和喇叭指挥路口交通。楚斌和同事在路口执勤时,包里还经常揣着灯泡,这是为何呢?原来当时路口还是老式的信号灯,里面装的是白炽灯泡。如果信号灯坏了,执勤的交警就要换上去。有长途客车经过时,就让司机刹一脚,从客车背后的梯子上爬到车顶,然后把灯泡换上去。

在此后的日子里,骡马市路口、人民北路路口、梁家巷路口……楚斌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见证了城市交通的发展,“现在和那时一对比,几十年的时间,真的是飞跃式发展,太不可思议了。”楚斌说。

  B 拍下上千张老照片 见证城市交通发展变迁

周安已经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是市交管局宣传处的一名民警。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用相机拍下了上千张照片。6月8日,记者翻看这些照片,有的已经泛黄,有的已经看不出是在何地拍摄的,但这些极具年代感的照片,正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最好见证。

“你看,这张就是去东郊上班的自行车,旁边就是火车,当时我刚好从那经过,就拍下来了。”周安指着一张照片对记者说,照片里,几十辆自行车正在经过一个铁道口。“这张就是现在的水碾河,完全看不出来了。”“这张是人民商场门口,私家车少之又少。”……周安拿出一张又一张照片,今昔对比,城市交通变化之大,让人惊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配发了相机,周安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因为工作需要,要拍道路情况等作为资料,他把镜头对向了城市交通。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他说很庆幸,拍了这些照片并保存了下来,让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看到当时的城市交通是怎么样的。

看现在

轨道+公交+慢行 向绿色低碳转变

A 智慧出行 全国首创中小街道避堵

端午假期,来自绵阳的李钟一家人开车到成都游玩,“我觉得导航很有特点,都给我规划的是小街小巷。”他对记者说,一开始他还以为导航不准,结果却发现规划的路很好走。

原来,成都中小街道发达,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交管部门按照“小街区、窄马路”理念,打造600条静态交通严管街,严管这些街道的交通秩序,使中小街道通行能力提高20%,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缩短出行耗时。全国首创利用中小街道避堵,我市推进“互联网+交通出行服务”。通过和百度地图等进行合作,共享大数据,这样,这些畅通的中小街道就成为地图推荐线路时的首选,引导市民智慧出行。

  B 公共出行 每日公交地铁出行超780万人次

上周五是端午假期第一天,交警一分局三大队副大队长谢鹏在华西医院片区执勤。“交通压力大大减轻了,很多来医院求医的患者改变了出行观念,选择了地铁加公交的方式。”谢鹏站在电信路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交管部门在市区单向3车道以上的主次干道全部施划公交专用道,在高架快速路全线设置了双向BRT,公交专用道总里程952.8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率达到公交线路总长的52%,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开通1条地铁线,就调整1批公交线,确保每个地铁站至少有3条以上公交线路接驳、地铁站各方向150米内均可换乘公交。

2018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每日利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出行已超过780万人次,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3%。

C 绿色出行 单车日均骑行量超200万人次

不开车可以换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这是怎么回事?2017年7月,成都交警在全国首创推出“蓉e行”交通众治平台,平台有“私车停驶”这一功能。你可以选择哪几天不开车,只要实现了“君子之约”,就能换取积分,获取奖品。

“蓉e行”上线21个月,共有60.8万人次主动停驶私车,平均每车累积停驶天数超过30天。“绿色出行”实现了从社会共识转化为全民行动的关键突破。全市共享单车日均骑行量超200万人次,共享单车与地铁、公交接驳比例达40%,自行车出行比例由原来的3.7%增加至11.6%,相当于每天替代36万辆小汽车出行。

打造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2607公里,让群众享慢行、享生活。我市不断加强“轨道+公交+慢行”的城市交通结构主体地位,交通出行向绿色低碳、简约适度转变。

本报记者 何良

  • 上一篇:成都加快完善产业功能区投融资服务体系 将大力推动EOD、TOD等开发模式
  • 下一篇:成都命名首批41名“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