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传承文化根脉 非遗在成都校园生根发芽

时间:2019-06-11

成都高新区锦晖小学的扎染社团,孩子们将亲手完成的扎染作品晾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的木偶戏兴趣课。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本报记者 吴晓铃

6月6日上午,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操场上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展览。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20多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带来自己的非遗作品――美观实用的瓷胎竹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剪纸、色彩斑斓的扎染……这是成都市2019“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现场。

除了上百件手工作品外,孩子们还带来精彩演出,涉及金钱板、川剧、四川清音等非遗项目,有模有样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非遗走进成都近200所中小学

看到孩子们的表演和展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业内人士禁不住感叹:“孩子们带来的东西真好!”这当然非一日之功。2005年,成都市尝试将非遗引入各区市县的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实践。如今,非遗已走进全市近200所中小学,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记者了解到,这些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成都市万春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当地失地农民及外来人员家庭,根据孩子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选择了一把剪刀就可以搞定的剪纸项目。拥有百年历史的成都市锦官驿小学,则引入了瓷胎竹编、蜀绣、成都面塑、新繁棕编、绳编等多个项目,并成立小社团吸引学生参加。依托邛崃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产业,平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让孩子们学习瓷胎竹编技艺。因紧临省级非遗彭州桂陶的龙窑,彭州丰乐学校将陶艺引入校园。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迄今已评选2批、共2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每所学校至少传习了一个以上的成都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蜀锦、川剧、传统体育、游艺等多个类别。这些学校每周会邀请校外非遗传承人授课,仅2018年,参加的学生就超过3万人次。

在校园留住文化的根脉

非遗进校园,真的能吸引孩子们吗?6日上午的演出和展览,给出答案。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带来木偶舞蹈表演《格桑花》,台下师生看得津津有味。学校老师介绍,木偶项目最初引入学校时,只是学习制作木偶。这种方式相对静态,大家积极性不高。后来,学校请来木偶表演老师讲课,活灵活现的木偶很快吸引了众多孩子报名学习。

能够亲自动手、参与表演的非遗项目,都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彭州丰乐学校的孩子在各种校园主题陶艺活动中大展身手,他们的作品充满童真,经常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彭州市艺术节等活动。陶艺课上长期的美学熏陶,让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9年级的伍至蓥早早规划了自己的人生:以后只想做和艺术有关的事。在成都市万春小学,孩子们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学校专门拿出一间200平方米的教室建起剪纸博物馆,《木兰从军》《话说西游》等剪纸,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面和鲜活人物造型。

伴随着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持续推进,瓷胎竹编传承人谭代明、四川竹琴传承人罗大春等人都表示在学校里发现了优秀苗子。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成都将继续评选“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并通过比赛和校际联动提升水平。

除6日的“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之外,还举行了征文比赛和“我是非遗小传人”万人签名活动。22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我是非遗小传人”的倡议。

  • 上一篇:邛崃:穿汉服游园 体验古人生活
  • 下一篇:2019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成都站将于7月24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