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喝一盏早茶事儿就办了 成都这个社区成了居民“第二个家”

时间:2019-06-11

社区的坝坝茶馆很热闹

传统的办公场所转变成互动式“家园”

曾小龙的茶艺工作室

提着一把长嘴壶走南闯北的曾小龙结束了漂泊,在苏坡街道清源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给自己和长嘴壶找了一个家。冬去春来,无论是在这里开课、授徒,或是表演,曾小龙的龙门茶社总是焦点。

曾小龙的茶社里,多是学茶艺的,一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口的坝坝茶摊,则都是饮茶的,这里每天都要卖出至少100盏盖碗茶。不过,在你进入社区大门前,哪些是来学茶艺的,哪些是来办事的,哪些是茶客,很难分清楚。

清源社区是一个新老居民各半的新兴社区。社区在进行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后,不再是一些冷冰冰的柜台,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转变成为全天候互动式“家园”。

公益的课堂

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家园

去年,社区书记汤继刚找到了曾小龙,说是要免费给他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地,请他去里面开馆授徒。走南闯北20年,硬是凭借着一把长嘴壶闯出了一条门路,还曾随着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的曾小龙当即决定结束漂泊,在清源社区的一个小区买了房,安了家。

到社区去开馆,唯一的条件就是在社区开设长嘴壶公益课,节庆时能够展示一下这些传统才艺。曾小龙一口答应,并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左侧用两道斑竹形成围墙将工作室隔开,里面划出一块十多平方米的场地,铺上了地毯。

高抛、转身、接壶、下腰、倒水……四五把长嘴壶在空中翻转。每周都会有本社区的居民来学习长嘴壶兴趣课,这些都是社区表演时的核心成员。

周末社区不办公,曾小龙的茶艺工作室也都随时开着大门,这里成了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成了展示社区特色的一个标志。作为四川民俗文化的代表,茶艺公益课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一试身手,社区也因此提升了文化品质。

现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随着曾小龙的长嘴壶技艺在社区成功展示,这里又发展起了各种兴趣组织,剪纸、舞蹈、合唱、书法、象棋等,丰富了社区生活,搭建了居民联络感情的平台。

汤继刚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后,社区也调整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思路,“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要靠服务群众去体现,最终是要建设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

喝一盏早茶

事儿办了 龙门阵也摆了

回廊飞檐的院墙,茶香四溢的小院。社区大门的斗拱朝着两边延伸,一座木结构长廊下,是八仙桌和竹椅。

茶客,往往比社区工作人员还来得早。每天上午8点开始,门外就陆续有人开始等候。除了单纯的茶客,也有一些准备办事的群众提前了时间到来,喝一盏早茶,顺便就把事儿给办了。

辜大姐一大早就忙着烧水,在桌上摆好盖碗。她是社区的居民,因为照顾儿子上学的缘故,她在社区找了这么一份工作,此前,辜大姐也在曾小龙那里学习茶艺,也算是学以致用。现在每天,她都要卖出上百盏茶,茶客以社区居民居多,还有一些外地来的。

喝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也恢复着它原本的社交功能,在清源社区,它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民情茶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老年人点一盏茶,和几位老友喝上一上午,回忆过去;中年人点上一盏茶,把生意伙伴约到社区,在露天坝子里,敞开聊着。

盖碗茶,不贵,只需要两元钱,这在今天有点时光流转的错觉。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宽敞院坝,更多居民开始走出房门,来到了院坝里泡上一盏清茶。每天的开场白,从一句你好开始,街坊邻里,在院坝里互相问候。每当与朋友相约,社区居民也大多会选择在这个自己社区的坝坝茶馆。

当时间来到正午,如果你不忙着做饭,可以到社区的惠民食堂,8元钱就能够吃饱。

这些其实都是亲民化改造以后创造出的更多的生活场景。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冯秋婷看来,党群服务中心的亲民化改造为领域内提供了一个样板,“这是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让群众共享其中,在共享当中干部与群众能产生更多的交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居民的温馨家园。”

去年,全市亲民化改造了800个党群服务中心,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第二个家”。同时,也带动了社区群众共同成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导者、参与者、共享者。

本报记者 侯初初 文/图

  • 上一篇:每月25列以上 中欧班列(成都―俄罗斯)稳定开行
  • 下一篇:2019年成都全球创交会今日举行 一大批硬核科技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