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代强
一座自动化水厂,为县城3万多居民解渴;一栋中学宿舍楼,容身1500名学子;一家设施完备的医院,给群众带来看病新体验……在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些建筑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攀枝花援建”。
2010年以来,攀枝花市持续对口帮扶木里县。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派出服务期2年以上的援藏干部人才(下称“援藏干部”)296名,安排援藏资金1.92亿元,实施援藏项目76个。
几十年前,攀枝花人在金沙江畔创造了“三线建设”奇迹。如今也是他们,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脱贫攻坚。
A援藏之难 先攻“四道关”
5月19日上午,记者从攀枝花市中心乘车,一路向北到达木里县城。导航显示:行驶里程278.8公里,耗时6小时18分钟。
一批批援藏干部,就是这样来到木里的。迎接他们的,是一道道难关。
“至少要过四大难关。”攀枝花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组领队、木里县副县长朱明高深有体会――首先要过语言关。全县有21个民族,用四川话与县城周边的人交流问题不大,但下乡就不行了。
其次要过生活关。空气干燥,要不停地喝水。一些村条件简陋,没有床位给驻村干部。
还要过民俗关。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必须提前了解学习。
最后是交通关。从县城到某个乡镇要四五个小时车程,到较远的村要近10个小时车程。
“攻关”,成为援藏干部的日常。交流难,下乡就拉着乡镇干部当翻译,比划着表达意思。口渴,就随时随地自带水杯。村里没床位,就卷起铺盖枕头,挤住在村民家,或干脆住在隔壁村。中午,记者在援藏干部食堂发现,10人中9人穿着运动裤运动鞋。
B帮扶之实 向“八难”发力
5月22日,项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朝红,把一袋干羊肚菌倒在簸箕里给记者看。他家羊肚菌去年已发展到5亩,年收入3万多元,已顺利“摘帽”。
近年来,攀枝花紧盯木里群众最迫切、最根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发力――解决用水难。累计投入1470万元,援建水窖、蓄水池288口,援建供水引水管网35.2公里。2014年5月,由攀枝花支援800万元建设的县第二水厂投用,实现县城24小时全天候供水。
解决居住难。累计投入4000万元,改造农户住房1850户。
解决出行难。累计投入3149万元,援建通乡油路30公里,通村公路31.4公里,硬化入户道路21.1公里。
解决发展难。不仅带来了攀枝花羊肚菌种植技术,发展了2250亩羊肚菌,建成百余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3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以购代捐”木里农特产品总价超1300万元。
解决就业难。累计在全县32个贫困村开发乡村保洁、保安、护林、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岗位256个。
解决就医难。累计投入1690万元,建设县医院门诊大楼,完善县医院、县中藏医院设施设备,建设博科乡卫生院等基层卫生院(室)5个。
解决教育难。累计投入3770万元,建设县中学宿舍楼、城关二小教学楼、县幼儿园综合楼,完善宁朗乡、沙湾乡、卡拉乡、茶布朗镇等小学校基础设施。
C情谊之真 “攀木一家亲”
5月23日上午10时许,固增乡小学,老师余中玉正在上英语课,作为第三批援藏干部,她2014年7月来到木里,本来两年后便可回攀枝花,她却选择了坚守。“孩子们都叫我‘妈妈’,这让我惊讶、开心!”余中玉说,如果可以,她愿意一直坚守下去。
支援木里,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夫唱妇随。去年,冉琴主动申请,跟随先到木里的丈夫张小勇。张小勇下乡摔伤休养期间,一位村民跋山涉水,来到他的住处,就为问他一声“伤好些了吗?”
“父唱女随”。刘贵刚将在攀枝花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接到了他所驻的屋脚村,一起走家入户,“就当体验亲子农场嘛!”
在他的帮助下,贫困户马子布养了山羊、土蜂,孙子去年到攀枝花求医,刘贵刚帮他联系医院找床位,还付了1000元住院费。今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清晨,马子布在冰天雪地里走了9公里,给刘贵刚送来了一个饭盒,留下一句话:“请你尝尝我亲手养殖的蜜糖。”
医生邓涛支援木里县人民医院,主刀了上百例阑尾切除手术,带出3名徒弟。
走在木里县城乡,“攀木一家亲”已成为当地干群的一句口头禅。
D交流之密 全域结对帮扶
在攀枝花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组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项目推进图”。各乡镇区域,贴着一张张小纸片,标明今年重点项目的名称、规模、资金、进度、截止时间等。
“挂图作战”。朱明高说,援藏工作有的是“硬骨头”要啃,包括聚焦精准扶贫的深度不够,个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精准度不高,项目“带富”作用发挥不明显,全域结对的广度不足等。为此,攀枝花市出台《攀枝花市全域结对帮扶木里藏区实施方案》,让资金、技术、人才实现双向流动、精准流动,形成更精准、长效的帮扶机制。在援藏干部的帮扶下,攀枝花市36所学校与木里县36所中小学建立了结对关系。将攀枝花市的“教改”经验送到木里。
下一步,攀枝花市将聚焦脱贫攻坚、全域结对、项目建设、管理服务等重点任务,为木里藏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攀枝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