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在三星堆“疗伤”一年 渠县83件文物近期将启程回家

时间:2019-06-16

虎钮于顶部

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的手中,历时一年,渠县历史博物馆馆藏83件青铜器、陶器得以修复,包括造型精美的虎钮于、铜钲、铜等。5月31日,刚修复的83件文物已通过专家组验收,近期,83件文物将启程回家。

“修复后的文物,工艺精湛,达到了修复的目的。”10日,渠县历史博物馆馆长胡良鸿介绍,近期渠县83件文物将进行移交,这些文物将启程“回家”。

为83件文物“疗伤” 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

“这批文物中很多病害严重,修复时间历时1年。”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介绍,此项目需修复文物83件(青铜器46件,陶器37件),大多数为青铜器、陶器,工期为12个月。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于2017年11月接收了此修复项目的全部文物。这些文物陆续被送到修复人员的工作台上,修复人员把这些残片一一拍照、编号记录,开始最强“拼图游戏”。

文物修复人员介绍,这批待修复的绝大多数青铜器、陶器主要为考古发掘出土和社会征集,这类器物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到地下水、盐、有机物的侵蚀,受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历代人为破坏,在发掘出土时与空气接触受到了一定程度损害。从X光探伤到3D打印,再到扫描电镜,依靠现代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相结合,在青铜器修复中,对三维景深立体显微观察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硬X光探伤仪等技术进行了应用,“主要是通过现代仪器对待修复文物的物质成分、制作工艺、组织结构、合金成份、锈蚀成分等进行判定分析。”

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介绍,青铜器修复采取的步骤包括先去锈,再矫形,对残损部位根据修补原则进行补配,修复拼接,补配部位的颜色作旧,并做好档案记录。

通过文物修复师的巧手匠心,一年时间,83件受损文物的修复工作均已完成,恢复到接近最初的模样。

5月31日, 刚修复的83件文物已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专家组验收意见为“项目实施技术路线明确,工艺合理,修复后的文物,器形完整,病害得到有效抑制,有效提升了文物的展示利用价值,达到保护修复的目的。”

耗时3个多月 参照性复原战国虎钮于

在这批已经修复的文物中,一件战国时期的虎钮于尤为引人注意。其通体完整,造型厚重,形体特大。于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仰头张嘴,锯牙翘尾,在虎钮于两侧还有“巴蜀图语”,非常精美。“有专家看过这件文物,修复后有望申报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介绍。

“送来时残缺度达到30%,复原花了3个多月时间。”郭汉中介绍 ,这件虎钮于产自战国晚期,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在古代,于是我国古代军乐器,战时常与鼓配合使用。文物修复人员耗费差不多三四个月时间,才最终完成对虎钮于的修复。

“它是参照性复原。”郭汉中介绍,在复原这件器物时,文物修复人员参照了什邡、湖北等地虎钮于的形制。

“虎钮于非常精美,器型少见,纹饰更是罕见,尽管当时是残件,专家还是将其定为三级文物。”胡良鸿介绍,这件战国虎钮于,是在达州渠县土溪镇城坝遗址出土。在后期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两枚“宕渠”文字瓦当,实物佐证城坝遗址即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的“宕渠”城所在地。

据渠县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虎钮于的盖部分,虎钮尾残,盖呈椭圆形,残断。虎站立于中心,虎身铸刻有虎斑纹。盖两侧均铸刻有巴蜀符号,其中一侧饰有“鱼”纹,另一侧饰有“鸟”纹。

据了解,城坝遗址位于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天府村一带,总面积约567万平方米,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2018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被中国考古学会授予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奖”一等奖。2019年1月,渠县城坝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这批文物修复后,将进一步丰富渠县历史博物馆展品内涵,下一步渠县计划建设城坝考古遗址公园。” 据介绍,渠县历史博物馆现收藏有各时期各类文物近7000余件,其数量、质量在川内县级博物馆名列前茅。由于经费不足,渠县历史博物馆成立30余年来,未进行过规模性的文物科学养护、修复,此次文物修复是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首次系统性修复,这批文物修复移交后,渠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摄影报道

  • 上一篇: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眉山发布12条经验
  • 下一篇: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