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部署,我市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城乡形态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提出高质量规划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推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两年多以来,实施东进已广泛凝聚共识,东部新城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天府国际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今年,我市进一步对标借鉴先进地区规划建设经验,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天府特色、高点定位”,对东部新城既有规划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以更先进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以更有力的举措锁定新城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服设施、重要标志性建筑的具体摆位和规模,以更科学的方式推进新城建设。
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职住平衡的原则,重点突出“营城思想”、“发展方式”、“建管模式”三个转变,提出了以下十大策略――践行新思想新理念高点定位、坚定引领未来决心长远谋划、突出城市组群发展科学布局、强化对外开放打造门户枢纽、转变模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彰显生态价值建设公园城市、遵循经济规律构建产业生态、立足公共优先锁定重大设施、坚持战略留白强化土地预留、突出综合效益科学推进建设。
其中,《规划》提出东部新城的战略定位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在总体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提出,2022年,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初步具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2035年,基本建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远景,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
国际空港门户枢纽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
点击1 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聚焦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建设,强化天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功能。加密洲际直达航线,扩大国内航线覆盖范围。强化空铁联运,将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全球首座以350公里时速高铁与航站楼无缝衔接的机场。
聚焦国际铁路通道和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建设,前瞻性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一主两辅”客运枢纽体系和“两主四辅”货运枢纽体系,预留以600―800公里时速直达重庆的超高速新制式铁路通道,实现四向通达。
强化东部新城国际交往、国际消费、国际贸易、国际会议会展等功能,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点击2 绿色交通体系
突出职住平衡。将新镇作为产城融合基本单元,按照以业定地科学配置产业、居住、产业配套、居住配套用地,减少跨区域交通出行需求。
突出轨道引领。城市轨道与快速路分离布置,串联各级城市中心以及机场、铁路等枢纽。东部新城规划7条城市轨道,共320公里。加快推进成渝铁路货运功能外迁,既有通道转为旅游轨道。
突出内外交通分离。新镇以“4×4”公里快速路盒子为边界,快速路全线控制开口数量,节点采用立体互通,承担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功能;新镇内减少下层级道路与上层级道路交叉,真正实现行车速度与道路等级相匹配。
点击3 建设公园城市
构建“一山一水四廊多湖”的生态格局。“一山”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水”为沱江水系;“四廊”为联系龙泉山和东部深丘区的四条生态廊道,既防止各新城粘连式发展,又作为城市间高品质生态游憩空间;“多湖”为三岔湖、龙泉湖等多个水库、湖泊。
构建“2+3”通风廊道,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结合穿城水系、生态廊道、高快速路等,构建两级通风廊道,包括一级通风廊道2条,宽度不小于500米,二级通风廊道3条,宽度不小于50米。通风廊道内严控污染产业布局,严控建设用地比例等,形成有利于通风的城市空间。
高标准规划城市公园体系。以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串联区域、新镇、小区和组团四级城市公园,形成东部新城公园体系。以强化慢行功能和生境营造为重点,构建生态路网。依托生态路网建设生态廊道和休闲廊道,形成高品质、复合化的绿色空间。
营造公园城市场景,构筑公园城市特色综合运营模式。遵循以人为本、商业化逻辑、共建共享和专业化建设原则,创新公园城市投入、建管方式,探索TOD、EOD等发展模式,提高生态价值转换,提升区域价值,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重大设施规划达到现代化世界城市水平
点击1 遵循经济规律构建产业生态
《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加快建设东部新城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依托成都城市功能外溢、空港拉动和城市能级吸引,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航空经济、智能制造、国际消费、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
科学确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等重大产业功能区。
点击2 立足公共优先锁定重大设施
根据《规划》,东部新城重大设施规划将达到现代化世界城市水平。
其中,重大公服设施包括文化展示、体育赛事、国际交往、教育研究、医疗卫生、政务服务以及商业消费类设施7大类20小类,共102处。按照“功能相互协同、中心相对集聚、公园城市特色、支撑城市结构”的原则形成“一轴四核26节点”的布局。
重要标志性建筑包括高度引领型、尺度突显型和造型标识型3类,共70处。高度引领型11处,尺度突显型19处。造型标识型40处,其中21处主要为文化等功能建筑,19处为标志性构筑物。
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包括循环高效的资源供应体系与排放处理体系、及时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作为智慧市政核心的智慧通信系统,形成三大体系和一个核心,共106处。
点击3 坚持战略留白强化土地预留
为应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满足未来城市发展新需要,并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初期强化土地预留。
强化功能性预留,重点支撑东部新城未来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新需要,分别规划了2处城市级预留用地和8处片区级预留用地。强化价值性预留,对各级城市中心、生态转化价值高等区域内的土地近期予以预留和控制,探索先租赁后出让等土地利用新模式。
点击4 突出综合效益科学推进建设
规划图如何尽快变为实景图?《规划》提出,按照“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遵循城市开发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首先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东部新城分阶段发展目标,以片区开发的理念,合理安排开发时序。近期突出中心城区外溢效应带动沱江西侧发展,远期跨越沱江继续往东拓展。
其次是按照匹配城市发展需要、满足重要活动需求、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带动新城片区开发的原则,科学确定东部新城重大设施建设时序。近期,加快建设53项重大设施;到2022年,实现重大设施成势成型;2035年,实现重大设施系统完善;远景,东部新城重大设施全面建成。
本报记者 袁弘 摄影 胡大田 吕甲 制图 江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