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到“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锦城观察
实际管理人口已超2000万人的成都,在两年前开始谋划“东进”――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到“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白纸作画的东部新城未来什么样?
7月19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高质量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的意见》。
细读《规划》,有几个关键词令人印象深刻,“五级城市单元”“留白增绿”“公服优先”,透露出“未来之城”的营城思路、发展方式、建管模式。
□王浚录本报记者罗向明
五级城市单元
规划提出,要规划“城市―片区―新镇―小区―组团”五级城市单元,覆盖不同人口规模,承担不同能级城市功能,形成“4城8片区31新镇”、约360个小区1080个组团
与目前国内大多传统城市层级划分不同,在这一全新的城市单元设计中,没有街道和社区。
“这采纳了参与东部新城规划编制的刘太格团队的建议,借鉴了新加坡城市‘族群’的理念。”成都市东部新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这个层级指的是东部新城;8个“片区”每一“片区”的规模约在100万人左右;而“新镇”这一层级,则是一个基本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单元,规模大约在20万人到30万人;“小区”不同于商业开发的住宅“小区”的概念,它是城市单元,规模大约在7000人到1.5万人,而“组团”更小,规模数千人,可以理解为一个10分钟或5分钟的公共服务圈。
为了串联各城市中心及机场、铁路等枢纽,东部新城规划7条城市轨道,共320公里。为了突出内外交通分离,“新镇”要以“4×4”公里“快速路盒子”为边界,并且快速路全线控制开口数量,节点采用立体交通,承担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的功能。
“每个方格大概是10―15平方公里,方格的外围就是快速路,方格内部划分为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单元,确保每个单元步行范围内就能提供配套完善的各类服务设施。”成都市东部新城办规划建设处魏鸿博士介绍,快速路是“盒子”边界,起的是快速到达的交通作用,而轨道则是直接贯通进入“新镇”,进入由快速路包裹的“盒子”的内部,连接中心。“这也正是破解大城市病的路径探索。”
留白增绿
规划提出,锚固绿色空间底线,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以及维护城市安全的其他空间限制要素,充分考虑城市通风廊道和生态绿楔
“生态优先是新城建设的前提与底线,关于水系和绿地的蓝绿空间规划是东部新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新城办规划建设处负责人刘鹏介绍,新城将构建“一山一水四廊多湖”多生态格局,“2+3”通风廊道,明确生态用地的“不容挤占”,这就意味着建设用地必须有所退让。
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中还提出新理念:“战略留白”――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初期强化土地预留。
一方面将强化功能性预留,重点支撑东部新城未来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新需要,共规划2处城市级预留用地,每处面积2.5平方公里;8处片区级预留用地,每处面积1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强化价值性预留,对各级城市中心、生态转化价值高等区域内的土地近期予以预留和控制,探索先租赁后出让等土地利用新模式。
“留白就是东部新城迎接未来的韧性。”刘鹏介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方面城市建设“为之过当”,低水平重复建设时有发生,城市空间摊大饼式发展引发“城市病”;另一方面是规划对用地的控制过于明确,便会导致城市缺少余地来应对风险。
公服优先
规划充分研究东部新城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重要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需求,锁定49.3平方公里用地作为重大设施建设空间,占东部新城用地比例6.6%,达到现代化世界城市的水平
根据规划,未来东部新城作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35年,规划总人口385万,城市常住人口265万;2070年,规划总人口800万,城市常住人口740万。
传统的城市一向是自然生长,当空间不够时再去改造。“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跟不上城市的需求,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导致大城市病。”魏鸿介绍,根据未来新城极限状态,此次战略规划中还提出了一个颇为前卫的策略:立足公共优先锁定重大设施。
该策略意在让城市有条件在建城之初,就将资源预留、锁定。
以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为例。依照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展示、体育赛事、国际交往、教育研究、医疗卫生、政务服务以及商业消费类设施7大类20小类,共102处,将形成“一轴四核26节点”的布局,总占地面积39.7平方公里。
其中,医院、学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配套,是东进建设的先导工程。石室中学、七中等已经跟东部新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吉利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也在向新城聚集。
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在建城之初就以人为核心,考虑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无疑将使这一“未来之城”更加吸聚人才,为新城成为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