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裴海清、裴文源兄弟俩在华阳家中见面。
8月6日,裴海清前往人民公园“壮士出川”雕像前祭拜战友。
归来
听到有人说四川话 他会盯着说话的人笑
“早上6点过就醒了,他知道今天要回家。”6日上午,云南昆明一酒店内,97岁的裴海清很早便起床,穿好衣裳,等待与家人和志愿者们启程出发。
裴老的女儿说,上周本来就准备安排老父亲回家一趟,但车子开出去40公里左右,他就开始晕车,不得不取消了行程,“这让父亲一度很沮丧。”
列车上,老人的激动也感染了周围乘客,“有人问他是谁,听到是抗战老兵后都竖起大拇指。”女儿说,父亲一路上时而闭目休息,时而像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窗外的景象,时而又与志愿者讲上两句话,“一听到有说四川话的,他还会盯着说话的人笑。”
6小时左右,这趟列车停在成都东站,裴海清坐在轮椅上来到出站口,红色的帽子挡住满头银发,布满沟壑的脸庞挂着笑容,胸前端正地挂着他最珍视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与此同时,他的成都亲人、热心志愿者早已在人群里垫起脚,掏出相机、手机“咔擦咔擦”将这一幕幕记录下来。
亲情
亲人当场泪目 曾以为他早已离世
走出通道后,裴海清的成都侄孙胡惠强等人蹲在他身旁。“二爷爷,我们好想你,爷爷他一直盼着您回来。”即使隔了数十年,甚至有的亲人素未谋面,但血缘亲情还是让他们泪如泉涌。
看着眼前成家立业的晚辈,裴海清的眼眶同样噙着泪水。“回来高兴不?”当听到有人问自己时,裴海清总会激动地回道:“高兴!”
“爷爷还在家等您团聚。”胡惠强说,老人的亲弟弟裴文源原本是要赶来接哥哥的,“但爷爷心脏不好安了起搏器,我们怕他过分激动,就没让他到现场来。”
胡惠强说,要不是志愿者找到他们,亲人们都以为二爷爷(裴海清)早已阵亡在战场上,“早年间爷爷一直给他写信,但从没收到过回音,或者信被退回来。之后每年清明,都会给他烧纸寄哀思。”
2017年,在热心志愿者帮助下,这对相隔千里的兄弟才知道对方还健在。“他们之间通过几次视频电话,我们也知道二爷爷一直有个心愿,想回来看看,跟家人吃个团圆饭。”
峥嵘
两度从军抗战 荣获抗战纪念章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14岁的裴海清主动顶替刚结婚的大哥到前线抗战。
他跟随川军122师出川,成为长官身边的勤务兵。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长官战死、部队被打散,裴海清和仅剩的几个兵逃了出来。
“老人最近提到过昆仑关,有线索指出他在逃出后加入过其他部队,很有可能驰援或打算驰援昆仑关战斗。”抗战史研究者马正群说,地方文管所早年间曾采访裴海清,得知他回过一次家,“但在1941年后,再次从军加入36师前往滇西作战。”
抗战胜利后,裴海清在云南定居下来,他曾回双流找过亲人,但没有找到。2015年,裴海清获得了他现在十分珍惜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常带在身边。
重聚
兄弟见面手拉手 弟弟赞他是“英雄”
当天下午5点过,裴海清离开成都东站,回家之前先到了川军当年出川誓师的人民公园,坐在轮椅上手捧鲜花,祭奠牺牲战友。
在成都吃过晚饭,裴海清坐上开往弟弟家的车。晚上9点过,车子停在双流华阳一小区,在楼上一直观望的裴文源终于看到了哥哥。
一句“哥,回来了啊”,让裴文源差点哭出声,而裴海清则拉着他的手,目不转睛看着弟弟,脸上满是笑容。
“哥,你是英雄,打鬼子保家卫国。”裴文源大声说,还竖起大拇指在裴海清面前晃动,这一句迟到的夸奖,他其实曾在无数封信中写过,但哥哥从未收到。
“我今天买了菜,明天一起尝尝家里的味道。”听着弟弟的话,裴海清高兴地点了点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涛 李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