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乱搭乱建拆了,改成了居民休息的场所
“以前那些乱搭乱建的棚棚拆了,改成了绿地和休息的石凳,小区还新增了85个停车位,小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真的拆得好……”说起最近向龙小区的新变化,魏阿姨激动地说。原来,就在2个月以前,以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结合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这个小区破墙开茶铺、餐馆及在楼顶违法建设饲养鸽子、家禽等59处违法建设,逐一拆除。
脏乱差变洁净美
老旧小区“停车难”迎刃而解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龙潭寺街道的向龙小区,小区绿化环绕,时而有一些黄色的木春菊点缀,高树下是深灰石凳。大雨过后,灌木丛上滴着露珠;道路宽敞,小区人与车自由通行。
这个焕然一新的小区,居民魏阿姨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到处脏乱差,规划的绿地是一片片裸土,底商和楼顶都搭棚棚,小区道路到处停满了车,消防车和救护车都进不来。”魏阿姨说,生命通道被堵塞了,这些年来,很多居民都提心吊胆的。
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一直是老大难,向龙小区也不例外。“小区有300多辆汽车,如果按照规划设计应该有200个车位,但是公共空间被占用之后,就只剩下有效车位100来个。车辆全都停到了公共道路上,小区道路拥堵。”现在,小区的车辆都停到了画线的车位上,“我们把以前违建占用的公共空间,变成了停车位、绿地和健身场所,停车位增加了85个,现在车位有近300个,基本可以满足小区业主的停车需求。”
据介绍,不仅如此,还修建了公厕、休闲亭、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打造健身及其他活动空间500平方米,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小区的变化给小区居民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实惠,没有人愿意环境倒退,谁再违建大家都反对。”向龙社区书记张志蓉表示。
一天拆除违建59处
“市区街道+物管+志愿者”协同推进
5月31日早上,向龙小区2栋一楼住改商延伸出来,违法搭建的一个棚棚很快就被拆除。接着,是对面的茶坊,占用绿地搭建的棚子被拆除。到晚上8点钟,向龙小区楼顶、地面的59处违建一次性拆除。
“我们这里是安置小区,这几年陆续有一些住户开始搭违建,有些一楼住户把门口用栅栏围起来,作为自家的区域;楼顶的就把天台封起来,各自‘画地’……侵占公共空间不说,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说起小区以前的违建情况,小区业主满肚子苦水。据了解,向龙小区共792户2300余人,是个入住11年的安置小区。大大小小的搭建占据了小区主要通道、公共绿地及楼顶空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影响了小区环境和居民生活,导致居民矛盾多、意见大、投诉多。
从不情愿到愿意支持这项工作,市、区、街道三级先深入基层,做好居民的宣传、说服工作,“治理违建,宣传一定要走在前面,获得居民的理解!”向龙社区将社区工作人员、院落自治委员会成员、院落党员组成3个政策宣传组,让70多个志愿者和义工也参与进来,分片包干,挨家挨户地向居民宣传政策法规,做违建住户的思想工作。“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没有搭建违建的居民一致希望能拆除违法建设!有违建的也愿意配合拆违。”
将社区发展治理与违建相结合
探索总结不同的治违模式
违法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顽疾,新增违建屡禁不止、存量违建日积月累,违建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今年5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违法建设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10项工作措施,其中一项为坚持分类整治,逐步消除存量违法建设,重点是有计划集中整治拆除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
“向龙小区违法建设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对贯彻落实《意见》,推动全市违法建设综合治理,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我们将全面推广这种模式,要求全市各区(市)县选取拆迁安置小区、老旧企业家属区、城郊结合部院落、商品房小区等多个不同类型小区作为样本,全面学习多级联动、柔性执法、精准拆违经验,摸索总结出不同类型小区不同的治违模式。”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遏制新增、存量递减”原则,将严格执法与宣传引导相结合,强拆与自拆相结合,促进违法建设综合治理,加快打造一批违建综合治理示范点位,并动员街道(镇、乡)、社区(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村)居民自治管理作用,营造良好违法建设社会治理氛围,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