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穿云中,仰俯见冬春。冰雪铸风骨,江河融精神……”从这首为雪域高原公路养护职工谱写的《精神》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养路工人,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理想信念。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的顺利通车,昔日“高山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的藏东天堑变成了通途。
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战斗在三江大地风雪线上的公路养护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战塌方、斗泥石流,御风雪、抗高寒缺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保障了昌都通向祖国内地的“金桥”安全畅通。
“只要有道班工人,就没有不通的路”
莽莽横断山脉,筑路难,护路更难。川藏、滇藏公路养护难度之大,国内外罕见。在千里风雪线上,一代又一代公路养护人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谱写着养路精神,体现着特别能吃苦、特别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2002年2月,海拔4830米的丁青县斜拉山路段发生雪崩,驻守在此的二十六道班养路工人立即出动。面对被大雪堵塞的道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任二十六道班班长的永忠达吉带人肩挑背扛,在齐腰的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向前奋进。摔倒了,爬起来,再走;手脚冻伤了,他们全然不顾。
奋战两天三夜后,道路终于通了。永忠达吉回到住处,想换鞋时才发现,胶鞋里渗进的雪早已结冰,鞋子无法脱下,只好用剪刀剪开。
哪里有险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养路工人。
宋彭林是江达公路养护段的老人了,他当过养路工人,开过装载机,坐过办公室,是有名的“多面手”。在同事眼中,宋彭林最喜欢的还是到最苦最累的岗位去。
2008年,国道317线川藏北线矮拉山附近路段的路面严重结冰打滑,道路两头阻车近百辆。司机们看着一米多厚的冰摇头发愣,宋彭林却不畏艰险,冒着生命危险,驾驶装载机砸冰开路。经过宋彭林和同事们21个小时的顽强奋战,终于将结冰清理干净,被阻的车辆和司乘人员安全通过,精疲力尽的他还没来得及叫一声苦,便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珠角拉山是国道317必经之路,位置十分重要。在此的桑多养护段四道班驻地海拔4400米,缺氧、缺水、缺电、缺柴、缺菜;空气含氧量只有低海拔地区的50%,年平均气温-14℃,年冻冰期长达8、9个月。山高风大飞沙走石,气候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009年4月,百年不遇的大雪肆意桑多公路养护段珠角拉山段,道路严重积雪结冰,交通运输几近瘫痪、珠角拉山告急!
刻不容缓,四道班用最短时间集结了全部养护工,1台推土机等除雪机械设备,几分钟就赶到辖区参与“抗雪灾、保畅通”工作。时任四道班班长的丁真尼玛以身作则,顶着寒风刺骨作业。连续作业中,他的脸冻得青了紫了,手也冻得肿了烂了,但他没有叫一声苦、说一声累。大雪纷飞,能见度极低,只有橘红色的标志服是那么耀眼。当看到公路畅通,车辆安全通过,丁真尼玛才最后一个离开。
蜿蜒的高原公路,每一段都写满了这样感人的故事。
代代相传的“道班家庭”
一代又一代的养路人,将一生奉献给了脚下的路。
洛松曲培和巴桑曲珍两口子,均是丁青养护段十九道班的养路人。每当有人问起当初为何会选择跟洛松曲培,如今是否后悔?巴桑曲珍总会害羞地笑笑,随后斩钉截铁说:“不后悔,我们都是养路二代,刚好一对儿。”
是啊,在养路工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后悔”这个词。姚杰的爷爷奶奶上世纪60年代进藏,参与路桥建设和养护工作38年,直到退休。上世纪70年代末,姚杰的父亲姚占林走上了同一条道路。1998年,姚杰又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养路的铁锹。
“路修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对于小时候,姚杰的印象是帐篷和不停地搬家。他生在修路工地上,长在道班。第一次离开西藏还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为了更好工作,去重庆继续学习。
“我在这里长大,对这里很有感情。长大后顺其自然的做了这份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只想着把这份工作做好。”姚杰这样说道。
道班养路工人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众多的昌都公路养护队伍中,像这样的三代养路工,除了姚杰一家还有许许多多。
洛松措姆是江达养护段十八道班一线养护工。2014年,在老家八宿县务农的她,补员到了江达养护段。坐落于矮拉山西面半山腰的十八道班,成了她的工作岗位。
几间超过20岁年龄的破旧房屋,摇摇欲坠;没有电,只有煤油灯或蜡烛;没有自来水,喝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水,冬季则是烧融的雪水;除了过往的车辆和司乘人员,整个道班只有3人。
离开亲人,洛松措姆只身一人来到十八道班,也是道班中唯一的“铁姑娘”。大多时间,她把精力都用在道路养护上。夏天,排水护路;冬天,铲雪砸冰。想孩子的时候,洛松措姆就打个电话,哽咽中叮嘱几句。
由于“补员”的尴尬身份,洛松措姆和整个昌都公路分局数百名补员道路养护工一样,每个月到手工资就3000多元,全家五口都指望着这点工资过日子。
当问起“条件这么差、收入也不高,为啥还要来当道路养护工”时,洛松措姆羞赧地笑笑,“我父亲是道班养护工。”
近年来,昌都公路分局三次大的一线补员,全部来自道班公路养护人的后代。他们不仅深爱着自己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公路,同时也努力地把对公路的这份爱传递下去,他们希冀子子孙孙都能够像自己一样,守住这一条条蜿蜒的“生命线”。
新一代养路工的温馨小家
近几年来,在全国交通系统职工的关心支持下,大批的援建道房建设,改变了原来那种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状况。此外,各养护段充分关心职工的生活,定期送蔬菜、送孩子就近上学、解决住房……
丁青养护段觉恩工区,是2015年7月开始修建的新工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如今的觉恩工区,一栋栋崭新的住房矗立在317国道旁,每户住房面积达60多个平方,一改以往全家窝在20来个平方的窘迫。职工食堂、健身房、职工书屋、小氧吧、浴室、公厕、配电房……房间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家具家电齐全,一个温馨小家让每个养护工喜上眉头。
工区养护工人们都搬进了新居,大部分都解决了照明,有了电视,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环境改变了,道班工人身着整齐的标志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体现了新一代养路工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丁青养护段今年准备进一步完善觉恩工区形象。在工区院坝内,硬化、绿化,新建篮球场;同时修建两座温室、一座柴火房、一座猪舍和一座猪饲料库房,以解决职工吃菜吃肉取暖难等问题。
当前,昌都公路分局道班(工区)“五小一院”标准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道路“黑色化”比率越来越高。同时,养护机具逐年增多,到现在配置了装载机、翻斗车及相应的砂石路和油路养护机具,全分局公路养护开始逐步实现由人工养护向机械化养护的历史性转变。
川藏公路通车数十年来,养路职工持铁锹,操机具,脚踏荒原,顶风冒雪,清塌方,备料铺路修挡墙,默默无闻,代代奉献,毕生年华献给“彩虹”。纵观数十年的公路史,民族团结,艰苦奋斗是公路事业开基奠业,承前启后的可靠基础。
忆往昔,几多前辈艰苦创业,伟绩长留高原路;看今朝,一代新人开拓奋进,三江流域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