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区农科院蔬菜所曾秀丽博士做了十年“护花使者”

时间:2017-06-26

初见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曾秀丽博士,是在一处牡丹园,她穿着红色运动上衣,头戴一顶凉帽,正和同事一起忙碌着,牡丹花开正艳。当得知记者来拍摄牡丹,她却先让记者尝一尝牡丹花瓣的味道。

“怎么样?是不是有股清甜?”说到这里,曾秀丽开心地像个孩子,而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这样开心和年轻。时间久了,却发现她温柔的外表裹着一份倔强和执拗,正是因为这份倔强,才让她在高原扎根,一坚持就是10年……

“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我区广泛深入开展,本报经过精心策划,陆续推出“四讲四爱——高原工匠”系列报道,力求从深度、广度、维度等方面入手,展示雪域高原工匠风采。践行“四讲四爱”,请关注西藏商报,为高原工匠点赞。

开始时根本不会种牡丹

曾秀丽2007年进藏,当时没有对口的科研项目,领导说:“有个关于牡丹花的项目,你来做吧。”那时,她根本不知道西藏有牡丹,更不知道怎么种植牡丹。“没想到种植第一年就开花成活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鼓励。”曾秀丽笑着说,就这样,她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起刚开始培育牡丹的那段日子,她说:“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女汉子。”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只能摸索,她便找了一辆皮卡车和一位会藏语的阿佳做向导和翻译,就这样开始翻山越岭到处去收集西藏牡丹资源。

进藏10年,她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果树花卉的资源、育种、栽培与示范推广工作,常年坚守在果树花卉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从开始到现在,她进行了牡丹的引种栽培、花期调控、新品种选育、花色素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传粉生物学等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西藏野生牡丹资源的收集、评价和远缘杂交研究,在高海拔牡丹的栽培、驯化、选育种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品种资源和技术基础。

与花打交道,在旁人眼里看来是一件浪漫无比的事,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却是枯燥的。每年,她不是在牡丹园悉心照料,就是在去寻找野生牡丹资源的路上,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奔波在山谷间,暴晒在烈日下,脸被晒伤是常有的事。她坚信,在自己还没有到达的某个角落,还有更未见过的牡丹资源,所以只要听说哪里有牡丹,她都会亲自去,随身还会带着采集花粉的瓶瓶罐罐,因为她要将西藏牡丹的品质不断去提高,意味着需要不断杂交,而这些花粉在她眼里便是无比珍贵的,每年花季,她都会带着团队去以前做了标记的点再去观察观察,而这样的奔波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回到牡丹园,要为每一朵花进行人工授粉、记录、收集、分析数据,再进一步优化育种方案。还有一件事说出来很多人也许不信,就是这样一位“护花使者”,却对牡丹花粉过敏。对育种人来说,时间长了基本都有类似的情况,研究桃的对桃花粉过敏,研究大白菜的对白菜花粉过敏。

牡丹见证着她的成长

素有“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被大多数的中国人视为“百花之王”。它外表雍容华贵、傲气胆魄超过女皇,但是你可知道牡丹还有“舍命不舍花”的气节?

“春天栽牡丹,舍命不舍花。”曾秀丽说,“因为牡丹的根系是贮存养分的肉质根,根系生长及养分贮存,主要在上年的秋季进行,花芽也是在头一年完成分化过程。春季移植、分栽,势必伤及根系,使其不能及时从土壤中吸取营养,移栽以后当年开花和生长只能消耗根里储存的营养,牡丹花大,开花需要消耗根里的绝大部分养分,所以一旦开花,便精力耗尽,以致植株死亡。多数人栽植牡丹不成功便是这个原因。”

以坚韧的性格在高原上生根,再苦再难,都没有放弃一朵牡丹花的盛开。“西藏是牡丹的故乡,感谢让我遇见牡丹,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所以我没理由再放弃。”曾秀丽如是说。

她用10年时间,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摸清了牡丹的主要分布及资源量,建立了牡丹、芍药资源保存和驯化栽培基地,选出了单头、多头及花瓣数量变异的野生牡丹材料,为西藏牡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基础。2016年,牡丹课题组的西藏野生牡丹资源研究与驯化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肯定”。

抢救性保护濒危植物

曾秀丽和她的团队,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濒危植物(如:大花黄牡丹)的一种抢救性保护,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但曾秀丽和她的团队知道这样一种抢救是属于自己的使命。采访中,曾秀丽说:“牡丹育种做了10年,还远远不够。现在只是初步的基础,虽然资源和方法都有了,但是牡丹材料特殊,还在沿用传统的育种方法,也许技术上有突破了会缩短育种进程,但现在还没有新的技术。我感觉压力很大,总觉做得太晚。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对它的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新品种选育。”

都说“女人如花”,所有人对花的热爱也许来自表面的美丽,但是她对牡丹的爱来得更深沉更复杂,因为想要得到杂交育种的牡丹籽是很难的,要培育具有西藏牡丹血统的新材料和新品种更难,每当她看到终于结籽成熟,就像是宝贝一样,“这么大株才结这么几个籽,真是太不容易了,好在每一颗种子说不定十年后就是一个新品种。”

不善与人沟通她却会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内心的点点滴滴,翻看她的博客“语焉看世界”就能看到。曾秀丽写道:“每年都和它们(黄牡丹)打交道,每年看得过敏,每年看得无感,然而,而所有牡丹里,它们的娇艳和野性,无类可比。”在她眼里,牡丹就像孩子一样,有时需要精心呵护,有时也需要放手让它经历风雨。在这样的期待中,她依然还在这条路上走着,与牡丹一起接受生命的洗礼。(记者 李海霞)

  • 上一篇:西藏自治区体彩中心举行“迎七一”趣味比赛
  • 下一篇:“文化+金融”推动我区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