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岗“墙星”售后服务室里,小朋友们正在“墙星”上练习藏文书法。
小学生在“墙星”上书写藏文。
公司员工丹增正在缝纫“墙星”的配套用具。
公司员工米玛卓玛正在缝制“墙星”的配套用具。
觉列认真聆听“墙星”爱好者的建议。
觉列的拓岗牌“墙星”体验店里的各种“墙星”。
觉列向记者介绍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折叠式“墙星”。
觉列和体验“墙星”的小朋友合影。
觉列的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他与员工一起过林卡。
拓岗牌“墙星”背后凹雕的30个藏文字母和4个元音。
拓岗牌折叠式“墙星”的展开样式及其配套用具。
生命长荆棘,荆棘开花海。
——题记
觉列与同伴有说有笑地进来了。
丹增看到老板进屋,急忙离开工作台,想去推觉列的轮椅,觉列摆摆手,示意他自己可以。
到了工作间,觉列俯身拿起一个氆氇包捏了捏,又端详了一番,然后看看箱子里堆成小山的氆氇包,说:“线走的扎实,进度不错。”
丹增笑了,觉列也笑了,他接过卓玛递过来的一杯开水,瘦削黝黑的脸上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个29岁的小伙子8年前或许想不到,现在的自己居然会笑得如此坦然。
时间回到2009年。
1月,在重庆刚刚读完大学第一学期的觉列兴冲冲地回到墨竹工卡县的老家,在帮人盖房子时,被拖拉机溅起的巨大冰块击中腰部,就这样,他下肢瘫痪了。
经过半年的治疗和手术,觉列还是只能坐在轮椅上。
从一个刚刚走出高原的大学生到一个辍学在家,从此身边离不开他人的残疾人;从一个酷爱篮球的开朗少年到整日在轮椅上动弹不得、唉声叹气的残疾人,半年之间,觉列变了。
他不愿见人,不愿说话,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整日对着家人乱发脾气。
“为什么是我,我怎么那么倒霉,以后我怎么办啊,干脆不活了……”觉列每日每夜都在想着,心中十分痛苦,生活也坠入了深渊。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你遭受什么重厄,家人总会对你不离不弃,做你最坚实的依靠。
此后的两三年间,家人悉心照顾着觉列,并带觉列到处寻医问药,但他的身体却丝毫没有起色。为了给觉列鼓足生活的勇气,让他在忙碌的工作中淡忘身体的痛苦,家人让他参加了残疾人招聘会。
觉列面试了几家公司,他们都是让觉列等候通知,但觉列却没有等来一份通知。
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连续的面试失败像冷水浇头一般,渐渐让觉列清醒了,也渐渐让他开始学会面对现实,内心反而没有那么不安、焦躁了。
看着家人整年整日为自己操劳付出,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觉列开始愧疚,进而开始默默下定自立自强的决心,思考未来的出路。
2012年藏历新年前,觉列跟家人到拉萨办年货,偶然发现路摊边有卖木质浮雕工艺品的,样式精美,这吸引了他。
了解一番后,他知道这些都是在内地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加工的,拉萨本地很少有自行设计和手工制作的,就这样,敏锐的觉列发现了商机。
此后,他开始拜托家人四处打探手工木雕制作工厂,并去拜师学艺,还不断上网查资料,买教程。2月,他用电脑设计出了第一个木雕纹样,虽是简单的藏文字母,也并不漂亮,但他开心极了。
就这样,他告诉父母,自己要创业,做木质浮雕产品。
但此时觉列身上不过1700元钱,离7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差之千里。
父母和7个兄弟姐妹都觉得他在瞎胡闹,但看到他如此认真投入,这让家人觉得觉列有希望了。
于是,家人开了家庭会议,决定凑钱支持他,兄弟姐妹们甚至已经商量好,如果失败了,每家都承担损失。他们这么做,只是希望觉列能快乐些。
当年4月,以制作小型藏式家具、切玛盒为主的“残障人友谊雕刻厂”成立了。
但到当年年底,厂子亏损了40余万元,家人和乡亲们却毫不意外。
亏了这么多钱,这让曾经一腔热情的觉列深深感到了创业的不易,他每天睡不着觉,思考着问题所在,想着决不能让家人的钱就这么打了水漂。
第二年,在家人的继续支持下,觉列总结经验,听从朋友建议,重新再来。
这一次,他只做切玛盒,并加大了设计投入,他要让自己亲自设计的样式、自己厂里工人手工制作的产品绝不次于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且,觉列改变了营销思路,开始进行订单式销售,并面向阿里、那曲等地进行批发,同时参加各类展销会,不与同行在市场集中地段销售,转而走向社区,走向居民家门口销售。
新的设计,新的销售模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帮助觉列翻了身。
2014年,雕刻厂转型成为“墨竹工卡县残障人农牧民友谊合作社”,并按照1︰1甚至更高的用工比例,大批招收残障人士进入合作社就业。
2015年,觉列开始完全主打自己设计的切玛盒产品,但因切玛盒节令性售卖的特点太强,他开始在旅游旺季时做些工艺品、装饰品、纪念品等,以延长产品线,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
就在同一年,觉列建立了农牧民残障人浮雕设计室,开始自己培养设计师,其中还聘用了17名残障人士。此外,他还与西藏卓玛医院、岗旋语言学校等七家爱心单位发起了慈爱实业公司,并开办理发培训班,为待业人士进行技能培训。
还是在这一年,善于思考和创新的觉列又有了新的创业点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觉列重新接触到了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现在已经许多年不曾使用的“墙星”。由于其是藏文书法练习时必备的用具,他便开始关注“墙星”的市场前景。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开始遍访藏文书法专家了解情况,并在2015年藏博会期间,做了50个“墙星”放在自家木雕产品的展位前,谁知销售一空,市场反应良好。
“‘墙星’不是没人用,而是没人做。”这给了觉列投身“墙星”产业的信心。
2016年,觉列成立了“西藏拓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销售“墙星”及其配套的氆氇包、竹笔等产品。
“用‘墙星’这种历史悠久的藏文写字板练字,字型稳定美观,不易忘记,书写者写字时又是盘膝而坐,腰背挺直,要求一笔一划工整习字,这又是对耐心和定力的考验。”提起“墙星”的优点,觉列说得头头是道。
因此,觉列觉得挖掘“墙星”文化内涵,让“墙星”重回孩子们的课桌,并通过“墙星”唤起人们对藏族古老文化的记忆就成了他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上半年,觉列在八廓街和小昭寺附近分别建立了一个“墙星”文化体验馆和一个直营店,并且专门找来书法名家免费教授孩子们“墙星”书法,还通过微信、淘宝等建立网络销售渠道,促使月销售额达15万元。
传统的“墙星”大而笨重,不方便小孩子携带,觉列就突发奇想,从内地请来工匠,研发出了可折叠的小型“墙星”,在今年6月底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当周销售额便从3万元提高至5万元。
下一步,觉列还要研发可以更换笔头的竹笔,把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合进传统文化产品里。
和雕刻合作社一样,在拓岗文化传播公司里,觉列同样招聘了不少残疾人,文章开头提到的丹增和卓玛就是其中的两个。
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工作效率比不了四肢健全的人,但觉列仍然开给他们2800元至6000多元的高工资,并且包吃住,他说他不怕增加人力成本,只想力所能及地给这些残疾人一份不用依靠他人就能生存的工作。
而这些知足而真诚的残疾人们,也组成了一个相依、相伴、相持的大家庭。
“从健全到残疾,我经历过煎熬和痛苦,一步步走来,非常不容易,我知道残疾人要想获得认可有多难,从我的合作社成立开始,我就想把残疾人招进来,以自己的能力给他们一点机会。”觉列这样说着,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
未来的路还很长,觉列还会带着他的理想不断前行,只不过在这条路上,他用的不是腿,而是心。(记者 刘枫 格桑伦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