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雅鲁藏布江畔植绿人边久的故事:“树”写大人生

时间:2017-07-07

“不是假山,是真山。”边久想了一下,马上改口,略带幽默地说:“是像真的一样的假山!”

粗壮的雪松,挡住了高原炽热的阳光。黑而高瘦的边久得意地谈起苗圃里新建的景观,带出小小的误会,引来一片会心的微笑。

边久决定带大家去看看这个“真的假山”。

边久,今年59岁,共产党员,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村民,在雅江畔育苗植树33年,经营个人苗圃13年。苗圃占地面积450亩,共有56个树种,各种苗木260万余株。

一排高大的新疆杨分开道路,渠里流水汩汩,圃里苗木茵茵。脚下的土地经过长期的深耕厚植,早已不见往昔荒滩生土的模样。

树,正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和命运。

眼前边久所说的“山”,其实是个一人多高的土堆。插栽的花,撒种的草,几块奇特的石头,还有小的喷灌设施,“真的假山”因为新建还有些粗陋,但用心的装扮可以看出主人的浓厚兴致。

人生中,每个人都心存有一座山,边久的心里也有一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是荒滩上的“亿元富翁”;

——祖国有56个民族,苗圃里栽种56种树木;

——树活不要钱,树死了要钱。因为树种在哪里,作用都是一样的;

——“要是哪天不在了,也许树上的一只鸟、一片叶,就将会是我的灵魂吧”。

融于雅鲁藏布江30多年的绿化历史过程,边久种树,泽及草木,饮水思源;岁月平淡,人生丰满。

眼前的山,虽矮小却是精神的高地,积淀着边久一生的追求,折射雪域高原儿女的家国情怀。

荒滩上的“亿元富翁”

边久种树,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时30多年的雅鲁藏布江造林绿化,后被称为雅江山南段防护林工程。

雅江两岸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冬春干旱、夏秋洪涝、狂风扬沙不期而至,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造林的空白点。

“1967年我第一次进藏,从拉萨到山南,沿途雅江两岸的沙滩上几乎一棵树都没有。”山南市林业局原局长李纯禄,于1983年尝试在雅江北岸的沙滩营造固沙林并获得成功。1990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实施综合开发建设,雅江两岸开始连年大规模造林,一下掀起了山南植树造林的热潮。

徒步背包去栽树,汽车、渡船运输树苗,在荒滩上一起午餐,灌进一鞋子的泥沙……当时每年春天的植树活动已经成为一代山南人津津乐道的集体记忆。

边久是这批造林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一是我会开车,二是山南市林业局也想带动老百姓增收。”就这么着,边久开始为山南市林业局打打小工、运输苗木,与植树造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积累了不少经验的边久接到了一个大活——带领20多名村民在乃东区结巴乡开荒300多亩修建苗圃基地。平土地、打机井、修水渠、盖护林房,之后开始负责打理苗圃,这一干就是6年。

6年的摸爬滚打让边久获益良多。建立了渠道关系、学会了育苗技术,懂得了苗圃管理,也有了一些积蓄,他开始盘算着能否办一个个人苗圃基地。

“村庄、田地被沙子包围了,在外面挣再多的钱也没有用。要是能在县里多种些树,应该能把铺天盖地的风沙压下去。”边久想在自己村庄附近物色一片荒地,为家乡绿化做点事。

扎囊县位于雅江南岸,往年冬季枯水期一到,裸露的河床便成为风沙肆虐的源头。“严重时,从扎囊县到泽当镇的公路部分路段被沙尘覆盖,车子陷在里面出不来,连老百姓家里的门都被堵得严严实实。”山南市林业局副局长尼玛次仁1997年参加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唏嘘不已。

“林业局和县里对我的这个想法都非常支持。这个恩情不仅我还有我的儿子永远都不会忘记。”边久对第一笔启动资金的来源记忆深刻:自治区和山南市林业局集中整合个体苗圃建设资金60万元,自治区水利厅扶持20万元,扎囊县政府无偿提供了土地,而自己投入了20万元。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边久办起了扎囊县首个个体苗圃基地。

基地刚建时,风吹沙起,让人睁不开眼,土地沙化严重,种树困难很大。“还有些大的深沟,挖掘机进去都看不到顶。”

经过开荒平整、客土改良、修渠引水,过去的荒滩开始像个样子。边久吃住在苗圃,十天半个月才回一趟家,头不是俯向黄沙,就是埋在育苗书籍里,“脚不沾满泥巴,心里就不踏实”。

提到边久,山南市林业局营林科科长洛桑索朗由衷佩服,说边久这样一位半路出家的植树育林人,让他们这些科班的大学生都自叹不如。

没有不好的地,只有不好的园丁。经过13年的苦心经营,边久的苗圃现占地面积450亩,各种苗木260余万株,年均出圃苗木40余万株,年产值达200余万元。曾经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不久前,自治区林科院评估,边久的苗圃价值过亿元。从100万元起家到身家上亿,边久怎么也没想到,通过植树造林,能真的让荒滩沙地变成“金山银山”。

边久造林是雅江绿化的生动缩影。如今整个雅江一线已经建立起一条长达160公里,平均宽度1800米的绿色长廊。

这个“金山银山”在边久和当地人的感受里不都是金钱意义上的,而且“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

泽当镇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2014年以来采集大气监测数据6500个,沙尘天气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2016年的8天。

56个民族,56种树木

苗圃里小庭院中的两棵雪松,不论出多少钱,边久都不会卖。这是他亲手栽下的第一批树,如今粗壮高大,来者可以在其下遮阴乘凉。

为找到更多适合高原种植的树种,2007年,边久第一次走出西藏,辗转青海、甘肃等省请教专家,带回120种树苗进行试种。

现在新疆杨、银白杨、金丝垂柳、刺槐、松树、山杏、侧柏、桃树、苹果、梨、核桃等优良种苗和经济林种苗,先后在边久的苗圃安家落户。而他的树苗已经卖到了山南各县和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被广泛应用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和城市绿化。

走在450亩的苗圃里,高原晴空阳光灼灼,地里苗木簇拥成荫,高低错落,红绿相间,与远处黑褐的山脉遥相呼应。

“这儿有多少种树啊?”

“56种。”

“为什么栽56种呢?”

“我们国家不是有56个民族嘛!”

56个民族组成祖国大家庭,56种树组成边久个人苗圃。边久从带回来的120种树苗里,经过一夏一冬的试种,选出56种树,象征着56个民族是一家。

“都是我特意选的!”在2012年,边久终于实现了他心里的想法。

边久出生在民主改革那一年,与百万农奴一起翻身;早年家境并不富裕,伴随改革开放,搞起了运输;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创建苗圃,实现发家致富。一生的成长经历,时刻沐浴党的阳光雨露。

栽种56种树木,边久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对党和政府、对国家的感激和感恩之情。

扎囊县所在地扎塘镇的一处广场花园的绿化是边久负责营造的。在花园的最中心,边久选择了红色的树,那是国旗的颜色,也代表他赤诚的红心。

树活不要钱,树死了要钱

边久种树更爱树。

他多次对人讲过在少年时对树的最初情愫:放羊的时候,在树底下看到树叶飘落下来,一个种树的想法在心里生长。

长大后他真的种树了,还以种树为业了,少时的情感经过人生成长和积淀变为对树特殊的爱护。有时开车途中看到路边树上挂上了杂物,他会特意停下来清理干净。

树是生命,需要尊重。群众都说,只要是在边久的苗圃,98%都能成活,“连树苗也要看边久的面子”。其实那是因为边久精心的呵护。

2010年的夏天,山南市一个单位看中了边久苗圃里的一棵桃树。已经过了移栽季节很难养活,边久不同意卖。但还是拗不过对方的软磨。

“那行,先交1000元。”

“怎么这么贵!”

“明年要是活了,我不要钱,原封退给你。”

第二年,边久特意跑到那家单位里查看,果然死掉了。心疼是心疼,最后边久还是又送了一棵。

“树活不要钱、树死了要钱”,这不是边久第一次这么做。

山南还有一些单位想搞绿化,但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边久听说后主动找上门去,把树苗提供给他们,并约定“三年后如果树苗成活了,我一分钱都不要。但如果管护不好,导致树苗死掉,我就要加倍收费。”边久这么做,就是为了触动大家认认真真、真心实意做好绿化。

学校、医院、单位、寺庙,边久这些年送出了不少的树。多年累计送出的量相当于一年的出圃量。

“树只要活了,种在哪里作用都是一样的。就像一个动物,在哪里好好养活都一样。”边久解释自己坚持的原则,“要是死了,有一种被杀了的感觉。”

在边久看来,树种好了,是一种功德,积累的是福分。

一株榆树苗刚引进来时价格为三四元,边久在苗圃里培育三年再卖出的价格是12元,尽管这与他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但他从没想过把价格提上来。

“种树利益众生、造福土地。”边久说经营苗圃是生意更是公益。

留给人们一个大的森林公园

苗圃深处传来一阵阵劳动的歌声,优美动听。循着歌声走去,10几名当地的农民正在修剪苗木的枝杈。

罗堆村的村民洛桑说,就近就便在边久这里干活有收入、能培训,年底还可以拿到分红。

在边久的苗圃里,现在有固定工人68名,每天工资230元。而季节性用工达200多人,每人每天130元。

2002年,边久无偿投资6万元为贫困户努宗盖房;2003年,为罗堆村、热瓦村无偿提供木料、砂石料、水泥、钢筋等建材折价7万余元;2004年,投资12万元为罗堆村落实了人畜饮水建设;2005年以来,解决了他家附近纳组3户搬迁户的15亩耕地每年的灌溉问题……

如今,在边久的带领下,村民中90%以上的贫困户盖上了新房子,80%以上的贫困家庭拥有了拖拉机。

“我以前就是个放羊娃,在党的好政策下通过种树富裕起来了,建成了一片大林子。”边久说起今后的打算,“我就喜欢树,我要一直种下去!”

希望植绿事业后继有人的边久对儿子罗布做了不少工作。可执拗的儿子并不想借父亲的光,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了老师,想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有能力找到工作。

一年后已经证明能力的罗布辞职回来了,帮助父亲打理他引以为傲的事业。

“在现在基础上发展旅游、观光,建立一个开放的森林公园。”对以后的发展,边久想让更多的人享受绿色带来的惬意。苗圃中新建的“真的假山”,就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坐在边久最喜爱的雪松树下喝茶,林子里传来阵阵鸟鸣。边久思向远方,“我已经这个年纪了,要是哪天不在了,也许树上的一只鸟、一片叶,就将会是我的灵魂吧。”

是啊,当全身心投入在喜爱的造林事业上,培育出的每棵树上不仅有辛勤的汗水,也积淀着一生的情感。那这棵树、这片林必定牵连着植树人的命脉,必定有爱树人抹不去的影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站在高处,向河谷两岸望去,30年始建成的雅江防护林葱葱郁郁,给雅砻的山水田土注入新的生命和脉象。走过千年的历史,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应该感激,三十年里每一个种树人的付出!

我们不能忘记,三十年里每一个植绿人的努力!

我们更应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推进“两江四河”等造林,持之以恒再干三十年!(记者 赵书彬 赵永琦 米玛)


  • 上一篇:西藏:严禁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赌博或带有赌博性质娱乐活动
  • 下一篇:藏中联网工程直播系统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