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拉萨讯(记者 孙文娟)“中华珍贵典籍资源数字化”项目自开展以来,我区已完成珍贵古籍数字化任务的50%,完成6家单位的古籍数字化任务,一共13函古籍。
2016年,我区有59部藏文古籍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6部古籍入选“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其中13部已完成“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项目。26部古籍都是从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当中挑选出来的。涉及的古籍收藏单位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自治区博物馆、图书馆,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山南吉如拉康和日喀则萨迦寺7家。
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介绍,“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数字化项目不是简单的古籍全文扫描,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下达古籍数字化任务书。并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宗旨,通过中国古籍保护网将数字化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
自治区图书馆开展馆藏珍贵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对列入第一至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古籍文献一共有35函(近5000叶),把这部分馆藏古籍文献纳入了数字化项目,目前按照“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相关标准,正在开展珍贵古籍文献的数据整理、采集和数据描述工作。
对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强庆村白嘎寺出土66麻袋、3万多叶的珍贵古籍文献,进行二次整理、建档和拍摄书影等工作,对珍贵古籍文献进行了全文数字化数据制作。现已启动白噶寺7000多叶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
“目前,西藏古籍保护工作已迈向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运用现代化公共平台更好地推动古籍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边巴次仁说,西藏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原生性保护是对原件的保护,如破损古籍的修复,改善古籍的装具、保存条件等。再生性保护可以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利用高密度非接触扫描仪等仪器对古籍进行全文扫描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整理形成古籍文献大数据库,最终把数字化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