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整体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守护好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为在保护区内,一群母藏羚羊迁徙前往产仔地。新华社记者 边巴次仁 摄
“多少人曾为你流连忘返,多少人曾为你向往已久,格拉丹东,雪峰的乳汁,养育了我们的文明。长江从这里流向天际,纳木错在这里孕育沧桑,怒江从这里滚滚摇动……生命的羌塘,连着圣洁的江河,也诉说我们祖辈的心声……”
在那曲地区安多县玛曲乡政府所在地,当这首名为《格拉丹东》的歌曲响彻海拔接近5000米的玛尔鲁古塘草原时,一股豪迈穿过千万年苍茫原野,越过碧蓝的苍穹,跨过高山峡谷、湖泊河流,一头扎进心坎,再也挥之不去。
这里是混沌天际,是苍茫大地,是旷野;
是冰雪凝固尘埃的地方,是离天最近的土地。
藏羚羊在此练跑,野牦牛抵角驻望远方;
雪山连绵环绕,大地镶嵌翠绿湖泊。
牧家炊烟袅袅,悠扬牧歌从远方传来;
珍珠般散落的牛羊,在草原散漫踱步。
当《格萨尔》说唱艺人吟唱千年史诗,当驮盐之歌再现漫漫古道,草原明珠班戈谐钦款款而来,怒江源头达布阿谐夯杆起舞……
对于藏北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生息之地,更是精神与情感寄托之所。
那曲,因着地理环境和古老文化的浸润,绵绵隽永的万里羌塘奋进之歌,在草原深处与高山峡谷引吭高歌。
长江源头是我家,保护生命之水义不容辞
6月16日,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时,漫天飘舞飞雪。前一天,这里还是风雨交加。而此时,唐古拉山体已被白雪覆盖。
如梦幻般,一年四季里,这里基本处于漫漫冬日。
过了安多县雁石坪镇,一条砂石路直抵距安多县政府270公里外的玛曲乡政府所在地。离乡政府不远,一个身着蓝色校服、胳膊上戴红色袖章的小男孩,随手捡起地上的饮料瓶,将其扔进了不远处的垃圾箱。
男孩脸颊上的高原红与随风吹动的红领巾在午后高原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他戴的袖章上印着“生态环境小卫士”。
他是玛曲乡小学二年级学生洛桑达瓦。他说:“我们学校有20多名像我一样的环保小卫士。”
从乡政府所在地玛尔鲁古塘草原再往北,地处青藏交界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飞来,在青藏高原的腹部,隆成皑皑白雪。正是玛曲乡如来村的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静静地流出长江源头第一滴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那首流传了近千年的宋词,在这里,走出课本,走进现实。
为守护好这片净土,保护生命之水,玛曲乡党政干部、教师、学生,以及世代驻牧于此的群众有了一个天经地义的任务:他们个个是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忠诚卫士。
玛曲乡党委书记朗卡江村说:“这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景状态。我愿意尽最大努力守护这里的生态环境,这也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牧民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自青海的相关活动人员数次试图进入格拉丹东,都因没有相关审批手续被阻拦劝返。而劝返者就是玛曲乡党政干部、牧民等组成的长江源生态保护巡护队。
玛曲所辖2.64万平方公里,多数时候没有手机信号。望远镜和对讲机成了牧民和乡镇干部联络的法宝。只要有车辆、外人进入视线,散落在玛曲原野的牧家就会通过对讲机向最近的牧户报告,一层一层,直到传达到乡镇一级。
高廋的朗卡江村看起来像个阳光大男孩,但说起长江源头生态保护却一脸严肃:“不具备大规模人员和车队进入的条件,自驾车乱轧草场,容易引发牧民群体事件;车队乱闯乱撞,容易迷路,安全无保障。”
记者一行到达玛曲乡采访时,正遇安多县政协主席布俄玛一行调研,他们的车陷在姜古迪如冰川附近,乡里派人派车用两天时间才捞出深陷泥潭的车辆。
在玛曲原野,牧户之间相隔甚远,地理条件复杂,车辆容易迷路,常有外来车辆陷入沼泽和滩涂。
这也是朗卡江村等人担忧的事情。陷车者求救,乡干部和牧民组成的应急救援分队需要及时出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而被陷车辆留下的印记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还在那儿,对生态造成的破坏难以恢复。”朗卡江村说。
作为当地人,朗卡江村对格拉丹东有着特殊感情,他说:“保护长江源生态是当地的头等大事。”
世代生活在玛曲乡玛索日村的牧民索朗边觉在去年第一次作为牧民生态保护巡护队员来到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惊。他说:“过去总听那些看过冰川的老一辈说冰川在缩小,我亲眼见过后才有一种必须要守护好它的责任感。”
现在,玛曲乡所辖6个村,人口2825人,有120名生态环境管护员,还有20名干部成立的突击组,责任是巡查、救援,捡白色垃圾等。
按照安多县政府出台的关于长江源核心区环境保护相关规定,进入格拉丹东需提前向当地政府申报,在不影响环境和牧民草场的前提下,在当地政府保障下,才能进入活动。
“县里每年拨20万元的长江源保护资金,修通一条直达冰川的路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刻意不修,目的就是拦住蜂拥而至的朝圣者。”安多县县长扎西平措如是说。
隆冬早已过去,尽管平均5000米以上的海拔决定了玛曲人严峻的生存环境,但现在仍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
每年5月,玛尔鲁古塘草原会迎来持续几天的长江源生态保护全民大会。对牧民来说,这是一场年度盛会,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高峰的季节。乡党委、政府则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推广“长江源头是我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理念。
在遥远的天际,感受生命的维度
“他以他祖先的姿势坐在那里……”踏上藏北高原的西方第一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如此形容羌塘草原。
最遥远的双湖,曾是雪风吹拂四季的无人区。现在,这里仍是野生动物的王国。从县城前往普若岗日冰川,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沿路,壮实的野牦牛悠闲又警惕地眺望远方的闯入者,英峻的藏野驴闲庭信步,灵巧可爱的藏羚羊迈着优雅的舞步……它们个个像在骄傲宣告:“这里就是属于我们的乐土。”
这里的原野仿佛连着天边,斑斑块块的牧草稀疏纤细,令人心疼。在这片苍茫大地,时刻感受生命的维度,感慨羌塘无际的辽阔。
经历数小时土路颠簸后,普若岗日冰川近在眼前。一个气象观测站,一顶漂亮的黑色牦牛帐篷拦在前方,帐前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67岁的玉拉老人和老伴塔巴卓玛,在此孤单地守护着世界最大的陆地冰川——普若岗日冰川。
他们是双湖雅曲乡一村人。因为闺女们早已嫁出,村里便让他们在每年4月至10月间,守护普若岗日冰川最后一道关卡,不让更多的车辆和人员进入冰川核心区域。
听老人说,原来普若岗日冰川在他们搭建帐篷的地界,现在却缩小到几百米之远了。
带我们前往此地的一位双湖县当地干部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普若岗日冰川融化增速,外围冰川正在消失。
在距普若岗日冰川不远,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亚阿木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内的第二次巡逻。26岁的站长索加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责除了加强野外巡逻及监测外,还救治受伤的野生动物。
他说:“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
那曲地区环保局局长次仁嘎玛说:“这些年,那曲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筑牢藏北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了解到,双湖县已开工建设的林业野保站共8个,聘请管护员68名。通过严把保护区准入关,双湖县积极做好野生动物疫情防控,严厉打击偷猎盗猎行为。2016年,全县落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296.5万元。
那曲地委书记松吉扎西告诉记者,目前,那曲正积极探索生态保护退出机制,对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居住人口较少的区域,结合脱贫攻坚,组织群众逐步有序退出,最大限度地退牧还野生动物,退牧还生态。
在双湖,旷野沙石随风漫卷,高寒的气候使这里原本就是一片不可开耕的土地。那曲地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令河认为:“40多年前,藏北十八勇士挺进双湖无人区是历史需要,今天,将无人区慢慢让位于野生动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目前,那曲地区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7个、国际重要湿地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3.6万平方公里。
那曲地委书记松吉扎西说:“那曲是西藏乃至全国生态上游,我们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水源地、江河源头环境保护的重任,牢固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和红线意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衔接做好生态功能区规划调整工作。”
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重点工程建设,那曲地区认真编制和争取《羌塘高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区总体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做好那曲种树试点工作,研究“去煤化” 问题。
松吉扎西表示:“那曲拥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是青藏高原的屋顶。这片高天厚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通道、栖息地,这里的生态环境对大气、水质影响不言而喻。”
那曲地区环保局局长次仁嘎玛告诉记者,近年来,那曲地区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惠民相统一,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广泛组织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实现就业,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奏响生命万里凯歌
曾经,遥远的无人区,是藏北驮盐牧民赶着驮牛驮羊跋涉数百里、上千里的盐湖世界。现在,驮盐悲歌早已远去,人们一年又一年踏上驮盐大道前往盐湖的驮运大潮也已然萧条。
但盐湖世界那人、那情、那景,依然时时出现在次仁旺青的梦里,他在先人走过的大道上,一步一步向盐湖母亲靠近,顶礼。
如今年愈古稀的次仁旺青,是那曲地区安多县扎仁镇5村村民。从第一次成为驮队“保布”,到如今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老人一生所经历的,是渗透着汗水的无尽驮盐路,这是藏北牧民生命的交响曲,也是藏民族精神的缩影。
虽然万里羌塘,多数是不曾解冻的岁月,却从来不是文化的荒漠。当驮盐传统渐远,次仁旺青孤独吟唱驮盐悲歌,与此相伴相生的文化现象正在极力挽救中,老人试着将传唱半生的采盐之歌教授给两个儿子,还有正在上学的孙子……
到今天,那曲原生的自然景观与游牧文化孕育的文明,交相辉映,璀璨夺目。牧民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也因此,与几乎一切动物保持最友好的睦邻关系。
而在这片广袤苍茫,空旷寂寥的大地上,英雄史诗的时代从未走远,那是深埋在牧民记忆里的说唱艺术。中国社科院全国格办主任诺布旺丹博士说:“草原的游牧文化无疑是孕育《格萨尔》说唱艺术的土壤。”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民间瑰宝,在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也从这里向喧嚣的世界传播了让人们为之赞叹的古老文明——千年史诗《格萨尔》。
诺布旺丹博士说:“《格萨尔》正是根植于游牧文化而创造产生的,游牧文化所带来的这种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史诗得到传播。也是这样一种到今天仍然十分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住了这个古代文明,到今天《格萨尔》流传的地方主要还是牧区。”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格萨尔》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中国社科院全国格办授予那曲地区“岭·格萨尔艺人之家”荣誉称号。
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达桑阿米说:“目前90%以上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分布在西藏牧业腹心地带的那曲地区。那曲被授予‘非遗传承人’称号的71名格萨尔说唱艺人中,包罗了2名国家级和7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达桑阿米介绍,那曲与全区6个市地接壤,文化底蕴深厚。怒江、长江、拉萨河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构成了世界屋脊最壮美的景观带。而《格萨尔》说唱艺术正是来源于那曲沿袭千年的牧业文化。他说:“今天,草原文明仍在这里延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藏北西部牧业大县——班戈县,就仿佛镶嵌在圣湖纳木错和“鬼湖”色林错之间。在这里,一个源自藏北牧民生活,却在苍茫的草原,如一颗颗璀璨明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谐钦”载着厚厚的历史,向世人走来。而关于色林错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正在自治区级的层面提上议事日程。
近年来,依托自然与人文景观,那曲地区充分挖掘并发挥全地区在区位、交通、政策、环境、资源等优势, 确立了“纯净那曲、天地之旅”的形象主题定位。
那曲地区旅发委主任刘宝杰说:“那曲地区将实施‘一心、一带、两环、三片区’的旅游空间格局。”
刘宝杰解释说,“一心”是以那曲县那曲镇为全地区旅游文化发展核心;“一带”是将历史上以尼玛县为中心的中象雄和以巴青县为中心的外象雄,构成贯穿全地区的象雄文化带,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旅游带;“两环”是以东部、西部为环线,分别打造一条旅游环线。
“三片区”则是根据那曲地区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与特征背景及其发展定位,将全地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片区即:西部自然风光及野生动物观光片区、东部高原养生及传统文化体验片区、中部游牧文化及特色美食体验片区。
在那曲,湖泊星罗棋布。位于那曲安多县境内的措那湖不仅拥有如画的风景,同时也有孕育江河湿润的文明。滚滚的怒江水就是从这里开始一路向南流淌。
在被称为藏北江南的比如县境内,怒江在脚下狂奔急流,比如县茶曲乡望江而坐,一条沿着山坡的小路通往达姆寺,也通向那个警醒世人的骷髅墙天葬台。
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达桑阿米说:“千百年来,怒江特有的个性和风情孕育了独特的藏北东部文化,以怒江第一弯为分界线,西北是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东南则是如江南般婉约的水乡风情。”
比如县茶曲乡党委书记嘎桑介绍:“这个地方流传着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足迹和故事,传说公主沐浴的温泉水就从这个沟里流入怒江。”嘎桑说着用手指向达姆寺天葬台左方山沟。
如今,为深入挖掘藏北江南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县正积极打造茶曲骷髅墙、良曲帕拉晶塔、白嘎三圣湖三个核心景区。
越过“一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的怒江,远眺对岸,目光所及是一片正在建设的热潮。茶曲乡党委书记嘎桑告诉记者:“依着这片自然与人文景观,利用天然的温泉水,我们正积极打造茶曲温泉度假旅游圣地。生态文化之旅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将惠及当地农牧民。”
那曲地区旅发委主任刘宝杰表示,大力发展那曲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使那曲地区成为西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并逐步成为西藏的旅游新亮点,乃至国内重要的文化休闲旅游示范地。(本网记者 晓勇 益西加措 孙开远 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