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那曲精神”:高天厚土上追星赶月的脚步

时间:2017-07-20

“风从高原吹过,撒下了欢歌。撒满了美好祝福,吉祥的生活。你像月亮的思念沉醉牧人的心窝,你像奶茶的芳香飘向草原的辽阔。”

牧人的梦里,永远离不开辽阔的草原,肥壮的牛羊,香甜的奶茶,悠扬的牧歌。草原人,爱的就是草原和牛羊。

6月的羌塘草原,就像绿色地毯,伸向无际的天边。采访组的汽车在如飘带般的草原公路上行驶,犹如在不同的季节里穿梭。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刹那间日光雨倾盆而下,冰雹将汽车击打得嘭嘭作响。

感受着草原最美季节的风雨,我们继续前行,探寻“那曲精神”的密码。

除了逆境奋发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环保精神,那曲这片高天厚土之上,还蕴藏着什么?

“那曲精神”,彰显敢为人先发展教育的胆魄;

“那曲精神”,彰显确保长治久安的有力举措;

“那曲精神”,彰显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

敢为人先发展教育的胆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曲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它的变化,尤以教育发展为缩影。

6月16日正午,颠簸数小时车程后,记者一行来到距离那曲地区安多县城270公里外的玛曲乡。烈日当头下的旷野异常开阔,北风依旧胡乱地吹着,它似乎并不在意这是玛曲最美好的季节。

在玛曲乡中心小学,穿着皮袍的牧民桑杰顺手脱下罩在脸部的头套,将摩托车熄火,卸下包裹径直走向学生宿舍区。

当天,桑杰从位于玛曲乡康达村的家中骑行3个小时到达这里。他是特意来看望两个在此上小学一年级的外甥。在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里,多吉扎巴和多吉旺扎默默地接过舅舅手中的食物,相互对视微笑着。

桑杰说,两个外甥的家远在近400公里外的查乌玛自然村。因为路途太遥远,父母从开学初把他们送到这里后,便没能再来探望,一直嘱咐居住稍近些的桑杰代替看望孩子。

那曲,西藏北大门,地处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一直以来,“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脆弱”似乎就是附在这个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的标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那曲教育面临着点多、线长、面广等急难问题。

也许多年以后,走出玛曲原野的多吉扎巴、多吉旺扎会再次回到这个最初教会他们读书、写字的地方,回望童年岁月,感慨人生曼妙。

1956年10月,那曲地区第一所人民学校“黑河小学”诞生。60年,一甲子的岁月里,那曲教育从无到有,那曲适龄儿童从“无学上”到“有学上”,师资力量从匮乏到拥有6000多名人民教师,从基础设施简陋到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齐干净、食堂明厨亮灶,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如今的那曲教育现状大为改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无不凝结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曲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王选忠如是说。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不言而喻。2016年,那曲地区西部交通枢纽重镇——班戈县,先后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

2016年7月,班戈县小学教育集团办学启动大会顺利召开,标志着班戈县率先在地域辽阔的羌塘草原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班戈县县长次仁扎西说,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本着均衡、全面、优质的教育办学理念,班戈县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实施适度集中化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均衡合理配置县域教育资源,推动全县教育快速发展。

而在素有藏北江南之称的比如县,今年有40个小学生通过小考升入内地初中班。这是比如县小学生考到西藏内地班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比如县中学校长陈勇说:“一直以来,比如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而在十多年前,那曲教育发展面临压力大、成本高、步伐慢、效果差的窘境。“这是那曲地区特定条件下特殊的教育实情。” 王选忠说。

为突破瓶颈制约、改变落后现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曲地区教体局原局长永旦扎巴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率先提出将那曲高海拔地区学校建在拉萨的提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回应。

2004年,投资9000万元的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开班,开创了区域内异地办学的先河。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又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投入2.4亿元和1500万元,相继建成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拉萨那曲教师继续教育学校。目前,拉萨那曲第三高级中学也已开工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教育专家认为,西藏那曲在区域内异地办学新模式在全国乃首创,其引领示范功能和节约成本效果独特。

如今,作为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的永旦扎巴认为,这是那曲地区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出西藏自治区内高海拔地区异地办学模式,破除了那曲高中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师资队伍专业化成长缓慢、基础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瓶颈制约,补上了高海拔地区教师‘进不来’、牧区孩子‘留不住’的短板。

王选忠说:“事实证明,集中异地办学不仅降低教育成本,还解决了那曲教育投入大、成本高、自然生态脆弱等问题。”

兴藏必先兴教,强地必先强教。“当前,抓好抓实‘五个100%’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王选忠说。

王选忠介绍,为落实好相关工作,那曲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1500万元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经费和研究成果推广奖,鼓励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程。

如今,在那曲地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琅琅的书声回荡在羌塘碧蓝的上空。

确保长治久安的有力举措

探寻“那曲精神”,不只要有西部的高远,还要有东部的沉实,如怒江那样,顺流而下。

“历史上,那曲是藏、蒙、回、汉等民族交流频繁之地。传统上,那曲又是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的结合部。从区位上,那曲还是西藏的北大门,交通、通信、电力、能源线路均从此经过。”那曲地委书记松吉扎西告诉记者:“因此,维护那曲地区社会局势稳定的意义十分重大。”

据了解,那曲地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维护稳定的各项部署和十项举措,按照“抓住东部、紧盯中部、不能放松西部”的思路,努力推动那曲社会局势从持续和谐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近年来,比如县在这方面的成就,凸显了那曲地区维护稳定工作的铿锵步伐,再次展现了“那曲精神”的魅力。

6月28日,采访组一行驱车前往比如县,恰逢虫草采挖季结束。初夏的比如,犹如天上掉下的一块绿毯,一片片黄色油菜花点缀其间,怒江与汽车并行,一路滚滚向东。 雨雾中,山间小村里,炊烟袅袅升起。

采访组抵达比如县城时,正逢全县干部群众夹道欢迎比如县足球队夺得那曲第六届体彩杯足球联赛冠军归来。夺取地区比赛冠军的县足球队为什么能获此殊荣呢?

这还得从这里的特产——冬虫夏草说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虫草的药用和保健价值被市场挖掘出来,价格年年攀升。

比如县群众的现金收入也水涨船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以及法制发展的速度却没有及时跟上。

有一段时间,比如县部分乡镇出现了“村霸”,欲独占虫草经济利益,又出现了“车霸”和“沙霸”,企图独占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法制环境,阻碍了社会发展,群众有意见。与此同时,党的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于群众合理要求处理不当,人民群众不满意。境外分裂势力也寻机渗透,想乘机兴风作浪。

2013年,自治区在比如县开展“坚持群众路线、构建和谐比如”主题教育活动,并进行社会面的专项整顿治理,依法打击了极少数违法犯罪势力和分裂势力,震慑了歪风邪气,使公平正义的正气得以伸张,团结了大多数群众,稳定了社会局势。

对此,淳朴善良的比如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年轻人不了解历史,1959年之前的苦难是事实。那时候,我的碗从前襟放进去,能从身后漏出来。共产党是我的救命人和领路人。”比如县茶曲乡乌塘村79岁的老党员色宗老阿妈拉着记者的手说道:“专项治理效果明显,但维护稳定的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如果抓好落实,就能取得了不得的效果。”

色宗老阿妈是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反分裂斗争形势最严峻时刻,她家屋顶的五星红旗引领了正气。2013年,色宗老阿妈被评为比如县最美党员。

茶曲乡党委书记嘎桑朗加告诉记者,像色宗老阿妈这样的老党员,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石。直到今天,他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时,总会向老人请教,老阿妈三言两语就能拨云见日。这样的老党员,比如全县大约有十几人。

经历黑暗,才知光明可贵。2013年以来,比如的党员、干部、群众,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经过这次洗礼,比如基层党组织经受了考验,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如一个个战斗堡垒,在比如的高山峡谷间屹立不倒。

以良曲乡为例,乡党委创造性地开展“党建+”模式,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维护稳定结合起来,开展“一村一平台、一户一榜样、感动良曲”等工作。

发挥藏医药特长,开发藏药茶,带动12户共63人脱贫的加旺伦珠;

为救得了白血病的妻子,花光千万元积蓄不放弃的次旺仁增;

在反分裂斗争中立场坚定,与分裂分子针锋相对的老阿妈宗美;

带头拆除自家违规建筑,支持违规占用土地整治的玛祖;

……

良曲乡党委通过“党建+”挖掘的这一批共产党员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全乡群众。

为巩固好团结稳定的局面,2014年,比如县委、县政府梳理了比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得出比如要稳定、要发展,必须继续发扬“那曲精神”,重塑比如县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比如经济的亮点是虫草经济。为防止独占虫草资源的情况发生,消除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比如县依据《草原法》《森林法》《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比如县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重申草原和虫草资源及其它药材资源等归国家所有,把一年一度的虫草采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使全县群众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共享虫草经济带来的好处。

为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县还把每年3月定为法制宣传月,不断深化群众思想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让全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那曲地区开展的“爱劳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开展“虫草收入怎么花”教育,引导群众消除盲目攀比和挥霍浪费的消费观。聚集社会正能量,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使不法者成为过街的老鼠。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县还制定了解放思想强县、巩固成果稳县、生态牧业立县、特产投资富县、文化教育兴县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不把虫草收入计算在内,提高群众现金收入的精准脱贫目标。

这些发展稳定的组合拳,深入人心,牢牢把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

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

人民群众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是一致的。社会稳定祥和,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社会、搞好生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那曲地区11个县中,牧业仍是支柱性产业。但仅仅依靠传统牧业使那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乎不可能,那曲要发展,还是要通过深化牧业改革,促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采访组的目光再次聚焦那曲西部,聚焦到全区牧业改革第一县——班戈县。

6月的雨,满了河湖、绿了草原、壮了牛羊。蓝天白云下,牧场上,白色羊群就像绿毯上的珍珠,黑色牛群就像乐章里的音符。

纳木错北岸,青龙乡,阿古村。女主人美朵正在家里制作 “拉拉”(奶皮子)。屋子对面,远处绿油油的山坡上,一个个黑色的小点就是这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和希望。

美朵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她们家日子在村里也过得最好。由于畜多草场小,2015年,她承包了4家少畜户和无畜户的草场,又请来他们帮着放牧,办起了家庭牧场。这样,美朵家的65头牛就有了4500亩草场,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为了鼓励家庭牧场的经营方式,班戈县帮她家建了牛棚。牛儿吃得饱又住得好,产奶量自然提高了;

除此之外,乡里还定期派会计手把手教她清理账目;

村里的兽医也定期来为牲畜作好防疫;

一对一帮扶的乡干部会及时为她提供最新市场信息。

2015年之前,他家的奶制品一年有1800元的现金收入。2015年7月17日成立家庭牧场后,她把自产的奶制品卖到了纳木错景区,截至目前,除去成本,净收入现金9万多元。

班戈县农改办干部龚成乔告诉记者:“牧业改革的一些做法是群众摸索出来的,我们只是将其提炼、总结、规范。”

据了解,作为全区牧业改革的先行县,班戈县围绕“构建新型牧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牧业发展方式”的主题,促进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草场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规范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大胆鼓励家庭牧场,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牧业改革。

2017年,班戈县确定普保镇10户牧民群众作为首批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象,6月份发放贷款284万元。有了这些贷款牧民就可以立足牧业,搞多种经营,实现了牧区资源向资本转变。

班戈县成立了县和乡(镇)两级草场流转服务中心,以及仲裁、合议等法律机构。到目前,全县草场流转面积达56.28万亩,交易总价30多万元。

合作组织运行更加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目前全县共发展牧民合作社55家,注册资金达4200余万元,入社成员3442户9468人,辐射带动牧户3200多户。其中多尔格村牧民合作社等发展成熟的合作社,目前正在进行企业化改制。

像美朵家那样的家庭牧场,班戈全县共有12家。这种由群众自发形成的生产形式,不但有效促进牧民集约抱团增收,也促进了草场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实,对于如何促进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那曲地区早有大的布局。地区农牧局局长郭红宝是地地道道的那曲人,在农牧战线上奋斗20余年的他,提牧业,打开话匣子就合不上。话题的中心,是特色牧业产业布局。

首先是形成“一园四区”的格局。“一园”是在地区建立牧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四区”分别是位于嘉黎县林提乡的牦牛良种繁育区,位于安多县多玛乡的绵羊良种繁育区,位于尼玛和双湖两县的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区,位于尼玛县的万亩人种饲草种植区,并与日喀则签定了万吨饲草供应协议,在山南建立了6000亩牧草种子基地。这样,天然草场的压力小了,南草北牧,草畜一体化的格局初步成型。

“一园四区”把良种选育、畜产品生产和精加工都包含在内。

其次是构建“统购重配、以代促养、调源固本”的生产模式。“为了促进牧民转变生产方式,我们注册成立了‘那曲地区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牧区畜群向合理化、良种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谈到这里,郭红宝兴奋地说:“以前磨破嘴皮说不通的事,现在依靠市场,全解决了。”

那曲县那曲镇15村的连杰自然村牧民,就即将成为这种新型牧业生产模式的受益者。

这个村有32户共113人,全村700多头牦牛被公司统一以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在淘汰了老弱病残后,再雇请村里50个劳力,经过培训后,在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场里按标准化养殖方式养殖。

标准化养殖场里有畜圈、饲草仓库、防疫室等。标准化养殖的优势是减少了牲畜在自然状态下生病、掉膘甚至死亡。标准化养殖场里1000余亩的草场也保证了牲畜的有效活动范围,不必担心放养惯了的牲畜“抑郁”。

公司再把从良种繁育区里2岁的良种小牦牛,按照各户草场面积,无偿发放给牧民在天然草场上放牧,一年后再以每头3500元的价格回购。

连杰村旦增贡布家20多头牦牛被公司收购,他家有440亩草场,按照当地草场载畜量计算,他可从公司领回10头小牦牛牧养,草场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掐指一算,两年时间,他家就会有2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

远处,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场正在紧张建设。一望无际的那曲草原上,一簇簇粉色的羊羔花,舒展开细小的花瓣,尽情地沐浴着灿烂阳光。繁华的那曲街头,那高傲、倔强的高原之舟,正躬身奋蹄,仿佛要追星赶月。(记者 孙开远 晓勇 益西加措 王晓莉)

  • 上一篇:西藏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天网追逃 腐败没有“避罪天堂”
  • 下一篇:西藏“感动人物”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拉萨市作巡回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