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堆纳乡多庆村与多情湖毗邻而居,雪山的洁白、湖泊的碧蓝平添了新村的几分柔美。
75岁的老人索朗多吉坐在二楼的阳光房里,一边听着广播,一边捏着念珠,岁月静好。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女儿普布确吉一边给阳光房里那一排花草浇水,一边喊着:阿爸,喝茶、喝茶……窗外正对着的多情湖已开始结冰,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下肚,老人更觉暖意融融,思绪不觉飞到了多年前的土坯房里。
老人那时还年轻,腿还没有残疾,放羊是他唯一的收入,但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每年大部分的收入都贴在那间老房里,补一层,风一刮,又得修一层,东补西修的土房子依然挡不住海拔4300米高原上寒冷的风。再后来老人因疾病腿残疾了,羊儿跑得太快他都跟不上了,吆喝着羊儿也不听话了,老人把手里的石头一扔,叹口气,只能住到女儿家去了。说是女儿,但不是亲生的,老人一辈子无儿无女,远房亲戚的女儿看他无依无靠,收留了他,当亲生父亲一样伺候着,这一伺候就是十几年。
然而,女儿女婿家也是多庆村的贫困户,一家六口就靠女婿琼吉打零工维持生活。索朗多吉老人贫穷了大半辈子,再苦他能忍。但眼看着女儿一家紧巴巴的日子,老人只恨自己不能帮上点什么忙。
不过,令索朗多吉没想到的是,自己没帮上一点忙,国家的好政策彻底改变了女儿一家赤贫的状况。2015年琼吉一家被多庆村村委会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2016年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近20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新房子是政府建好的,还带部分家具,我们只花了一点钱。”索朗多吉老人打心眼里替女儿一家高兴啊,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老人心里高兴,偶尔一瘸一拐地站起来一遍遍擦拭崭新的藏式家具,那个洁净透亮哦,老人的笑脸都能映在上面。
正对阳光房的厨房里烧着火炉,普布确吉一块块添着牛粪,火炉里的火苗串得老高,就像这越过越好的日子,老人心里也高兴啊:好啊,好啊,这日子真幸福。
2016年,自治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作为边境县的亚东县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对于亚东人而言,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提升贫困群众的民生水平,更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指数“升温”。一项项利民惠民的政策落地生根,一项项扶贫产业的对接,多情湖畔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琼吉一家的好滋味体现在数字上:乡里给琼吉和他妻子安排了两个生态岗位,一年能得到生态补偿款6000元;每年每名边民补助是2700元,琼吉一家六口近2万元;索朗多吉老人每年还有定向补贴1500元、养老补贴1000多元……老人的日子越过越美!琼吉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2017年,堆纳乡开发了人工种草产业、岗巴羊短期育肥产业、帕里牦牛养殖产业,形成了产销链,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索朗多吉的外孙女就通过贫困户对接,参加了人工种草产业工程,有了固定工作、工资。国家投资的多庆村温室大棚即将投入使用,琼吉也被安排成为一名工作人员,既能学技术又能挣工资。而琼吉的儿子也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驾驶技能培训,有一技之长还愁找工作?
经历过旧西藏苦的索朗多吉经常在心里想:这样的好日子不就是幸福的小康生活么?
未来的日子还能好成什么样,索朗多吉不敢去想。但亚东县副县长边拉的心里却有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玉麦两姐妹回信时说,要让玉麦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亚东县边境小康村试点已经在堆纳乡古如村取得了一定经验,这让亚东打造边境小康村全覆盖的思路更加坚定。“今年10月亚东已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贫困人口数控制在百分之零点几,远低于国家百分之三贫困人口的标准。”(记者 张黎黎 卢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