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山南市:激发政策活力 全面提高就业质量

时间:2017-11-27

“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梦’。”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62户群众中51户办起了家庭旅馆,群众卓嘎满怀感激地说:“家庭旅馆的成功创办离不开县里多次培训的帮助,培训既转变了大伙的就业观念,更把‘就业梦’变为了现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历来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自治区党委在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强化教育 思想大转变

“‘穷’主要穷在思想上。”扶贫先扶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

我区高度重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工作,各地紧密结合“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方式和方法,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贡嘎县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暨精准扶贫政策宣讲活动。宣讲员白玛旦增结合自身经历,告诫大家:“游手好闲等不来好日子,劳动最光荣,勤劳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过去,乃东区结巴乡滴新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依靠特色养殖脱贫致富,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滴新村确立了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怎么带领这26户贫困户脱贫?”愁坏了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多吉。

“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关键靠示范。”几经思索,扎西多吉从林芝市引进藏香猪,动员几户率先转变思想观念的贫困户搞起了藏香猪养殖。“刚开始,其他人都在观望。后来,看藏香猪销路好、来钱快,就纷纷行动起来。”扎西多吉高兴地说。

扎西多吉告诉记者,刚开始村里只有6户建档立卡户参与藏香猪养殖。后来,看到效益好,其他20户也参与了进来。为此,滴新村办起了藏香猪养殖基地和奶牛合作社。“只要群众想脱贫,我们就能找到好办法。”扎西多吉信心满满地说。

注重培训 广开“就业门”

“‘穷’主要是因为没有就业技能,打不开‘就业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热当乡群众措姆颇有感触地说。她告诉记者,“南木林”曾经是乞讨的代名词,她不想再像先辈一样以乞讨为生,可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谈何容易。

正当措姆发愁之际,县里要举办技能培训的消息让她看到了就业的希望。“每年,我们都会组织群众开展各类培训,帮助群众实现‘就业梦’,靠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南木林县扶贫办主任扎西云旦说。

记者发现,现在,“技能叩开‘就业门’,要想富先学艺”的思想已入群众脑、入群众心。同时,我区各级各部门创新方式,丰富手段,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依靠一技之长脱贫致富。拉萨市坚持贯彻“以素质提升促就业”的理念,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劳动力意愿,广泛开展各类“订单、定岗、定向”技能培训,成功实践出“技能+创业+洽谈会”精品培训,探索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新型技能培训,培训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升。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523期,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和农牧民3.7万人,群众就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显著提高、收入持续增加。

贡嘎县双业办更是把培训开展到了群众家门口。“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群众学习藏式家具制作的热情很高。为此,我们立即委托县里藏式家具发展较好的公司安排技术员到农村实地开展培训。”贡嘎县双业办副主任益西旺姆介绍。

“没想到我50岁了还能学一门手艺。”贡嘎县朗杰学乡岗则村群众索朗加措对这种送培训进村很是满意,他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大伙的积极性可高了,都想学一门手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策扶持 创业热情高

珠扎是近年来我区大学生创业的佼佼者,他依托“互联网+”创建的西藏云使智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业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珠扎本可以在内地创业,但他最终选择了西藏。“回乡创业一方面是因为故土难离,另一方面是因为西藏创业就业政策好。”珠扎说,“创业本就是艰难的事,离了政策的扶持就会难上加难。”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就业创业工作,为鼓励帮助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能免则免、能宽则宽、能优则优的原则,鼓励支持广大农牧民群众和高校毕业生创业。

“外面再好,家乡好才是真好。”在“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区广大宣传员结合自身实际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大家齐动手建美丽家园,过美好生活。

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近年来,曲松县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众多农牧民群众圆了“就业创业梦”。截至目前,曲松县有13名能人回乡创业,形成初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社7家,实现年产值800万元,辐射带动农牧民202户655人,提供固定就业岗位83个,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在外漂泊多年后,在县里的支持下,曲松村群众丹琼办起了拉加里民族手工艺品编制合作社,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还解决了21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

  • 上一篇:日喀则市第六批干部驻村工作: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赞誉​
  • 下一篇:昌都市卡若区四川桥社区团结互助两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