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由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提供。
本网讯(记者 李海霞)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数据显示,这里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16.5%,成为我国水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如此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是人工水产养殖因受特殊环境影响,大部分需要依托内地市场。不过,经几代科研人的努力,我区水产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今后,消费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由我区自己养殖的新鲜水产品。
三个“集装箱”组成的循环系统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自治区农科院水产养殖基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水池里有很多鱼儿,仔细看,鱼的种类有很多。“这是鲟鱼,寿命很长的;这边是金鳟鱼和虹鳟鱼,外地引进后人工繁殖的,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忭忭向记者介绍。在基地,记者看到有三个类似集装箱的大型物体,张忭忭说:“目前,我们正在做高原单元型循环水养殖关键技术即实控示范项目,这是项目中最关键的,叫高原单元型微循环水养殖系统。”
通过讲解,记者了解到这三个“集装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两边是养殖箱,中间是水处理箱。两边用来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可自动掌控各类操作,以后还会进一步优化;而中间的水处理箱,主要用来消毒、过滤、充氧、调节水温等各大参数。这三个箱子是相互连通的,形成了一个微循环系统,大大节约了能源。
这套看似简单的系统,实则暗藏大文章,它是我区水产养殖数字化的重要体现。据悉,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上,这套数字化系统成了一大亮点。“虽然西藏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信息采集终端,建立了‘科研管理系统’和‘西藏自治区农作物种子资源库’等信息化成果,现在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工作。”张忭忭说。
目前主要做虾类养殖试验
据悉,该项目针对我区对水产品的巨大需求,在渔业资源保护的压力和西藏生态保护的红线背景下,采用最新的微型循环水智能化养殖系统,旨在探索和掌握高原经济鱼类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技术,通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在西藏高原开展微型循环水智能化养殖的可行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进一步商业推广应用提供养殖数据和技术支撑。
“项目从2016年就开始了,今年5月份所有设备到齐,我们便开始了养殖工作。”自治区农科院水产养殖场场长张镜群介绍,“目前正在做的是青虾养殖,因为在西藏,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养虾的地方,但是本地市场对于虾类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我们想要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因此目前主要做的是虾类养殖试验。”
随后,记者在张镜群的带领下到了一处养殖地,张镜群轻轻拉起没入水中的一个四方形网箱。“看,这就是青虾。”只见上面有几只透明的小青虾,看起来很活泼。
记者了解到,正在做的是青虾过冬实验。“看它们能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冬天,如果效果理想,就会进行下一步实验,也就是放到我们刚才看到的养殖箱里。”张镜群说。
除了青虾外,明年还会养殖罗氏沼虾,这是一种大型淡水虾,原产于东南亚。它具有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分好,以及养殖周期短等优点,经济效益非常好。“目前在初步试验阶段,还未到生产阶段,等到技术完全成熟后就可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到时候我们就能吃上本地产的虾了。再也不用担心长途运输造成新鲜度降低等问题,还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张忭忭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