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一直是影响藏北草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了能源问题就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在那曲地区嘉黎县麦地卡乡,当地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传统的牛粪饼变成颗粒燃烧物,大大提高了牛粪利用率,为调整牧区能源利用结构探索迈出了一大步。此次记者走进麦地卡乡、走进了该乡牛粪加工合作社。
数九寒天,呵气成冰,这是隆冬的麦地卡草原。此时,伸手到热烘烘的炉火旁感受着牛粪棒燃烧的温度,奔波了一天的心情顿时舒展。
不少人听过在藏北牧区烧牛粪饼取暖,但可曾听说过烧牛粪棒?
麦地卡乡下辖20个行政村,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达到402户1777人。和大多数藏北地区的乡镇一样,这里属于纯牧业乡,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并不多。
“牦牛肉、牦牛皮、牦牛毛等原料进行深加工,成本高、周期长,不能很快见到效益。牛粪资源过剩,为何不利用牛粪作为生产原料发展新型能源呢?”了解到利用生物质致密成型设备、生产颗粒燃料的技术在内地已经很成熟,乡党委书记巴桑次仁提出了建议。
经过反复商讨、查资料、实地考察,麦地卡乡党委班子一致同意着手建立麦地卡乡牛粪燃料加工合作组织。
今年上半年,麦地卡乡政府多方筹措了80余万元,从内地买了机器,建了厂房,牛粪加工厂已见雏形。9月,牛粪加工合作社正式运营,由麦地卡乡措董村村民参与负责生产。
有了厂房,收牛粪便不成问题,这家一筐、那家一筐,刚开始的生产原料全部是牧民群众自愿提供的。
传统的牛粪饼是牧区人家生火取暖的主要燃料。然而,牛粪饼燃烧不充分、排放粉尘物的缺点也遭人诟病。牛粪饼变颗粒,原料的密度130kg/m3左右,成型后的颗粒密度大于1100kg/m3,输送、储存极为方便,同时燃烧性能大大改善。
牛粪棒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不到三个月的生产时间,麦地卡乡牛粪加工合作社已同那曲地区多家单位签订了预购合同。
“捡一车牛粪可以卖400元,冬天也能挣点零花钱!”
麦地卡乡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牛粪出售难的问题,又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一个新的门路,这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晋美多吉不禁兴奋了起来。牛粪燃料加工厂成立后,晋美多吉在厂里当工人,除去工作日的15天,余下来的时间晋美多吉就带着妻子捡牛粪。
不离乡不离土,也能有钱赚。麦地卡乡措董村村党支部书记、燃料加工合作社负责人玉占介绍说,目前牛粪燃料加工厂日产已达到5吨左右,每月预计15天生产期,一年共计能生产1000吨,初步定价按每吨1300元计算,除去各项成本之后,预计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
牛粪由饼变棒,提高了燃烧率,这场燃料革新,刚刚迈出第一步就得到了牧区群众的青睐。
“麦地卡乡计划年产牛粪燃料1000吨,换算下来,代替800吨煤,对保护环境也能作出贡献!”麦地卡乡乡长曾晓军对牛粪燃料加工的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