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区为数不多的珞巴族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为边境村,这里溪水潺潺,瓜果飘香;道路宽敞,村容整洁;村风文明,邻里和睦……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这里就是隆子县珞巴民族乡斗玉村,我区著名的“文明村”。
走进斗玉村,第一印象是干净,水泥路上基本见不到垃圾,各家院落更是整洁、美观。该村党支部书记边久告诉记者:“这是环境卫生整治的结果,现在,群众不仅卫生习惯好了,而且美化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
近年来,斗玉村把每月15日、30日定为环境卫生整治日,群众除清扫自家院落外,还主动打扫村道,清理卫生死角。同时,村里配备了保洁员对广场、公厕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扫,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对公路两旁、河道内垃圾进行清理。
“现在,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可热闹了。”该村68岁的卓嘎老人笑着对记者说,“过去,广场上牛粪、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有了专人清扫,广场上非常干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斗玉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得好,关键在于村“两委”高度重视,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出新招、创新举。“我们始终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目标,明确责任,专人专管,齐抓共建。”作为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文明村”创建工作负责人,巴桑次仁深感责任重大。
压力大,动力更大。巴桑次仁告诉记者,村里结合“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了“做文明人、讲文明话”文明户评选。“过去,村民间因为讲错话大打出手的事情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群众之间的团结。”斗玉村群众索朗益西说,“在村干部的教育和带动下,现在大伙儿都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因发生口角而斗殴的事情再也没有过。”
斗玉村66户群众中有珞巴族、藏族等民族。“做文明人、讲文明话”活动开展以来,村民们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村民边久告诉记者:“现在,群众互相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斗玉村蔚然成风。”
文明之风从文化来。近年来,斗玉村以珞巴玉罗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在宣传珞巴族文化的同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群众认识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话、做文明人,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注重教育引导的同时,斗玉村“两委”十分重视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团结带领群众奔小康,不断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斗玉村“两委”带领群众组建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黑青稞糌粑、天麻等特色产品,成立了砂石场,增加了就业岗位。
“现在,我们仅靠天麻种植,一年就能增加两三万元收入。村里像我们家这样的不在少数,经济宽裕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大伙儿都忙着搞特色种植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呢。”索朗益西高兴地说。
据了解,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6857万元,人均收入18076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