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拉孜三姐妹:好日子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

时间:2017-12-19

图为三姐妹央珍、次仁吉拉、米玛(从左到右)。 记者 晓勇 益西加措 丹增平措 摄

2017年11月底,漫游喜马拉雅山脉,一场爬山渡湖的远行在严寒与冷风簇拥下开启。冬日阿里,像是一幅瑰丽壮阔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在土林环绕的地方,让目光信马由缰,领略一个个文化都城与遗址;

穿越土林,再行山路十八弯,翻越层层高山、峡谷,在海拔垂直下降近千米的边陲小镇底雅,见识一场源自古老苯教的宣舞;

然后,在夕阳垂地时,探访底雅乡底雅村古让作业组一户房前屋后有苹果树、杏树、核桃树的美丽人家,邂逅来自日喀则市拉孜县的三姐妹。

事实上,在到达札达县城第一天,行程便因这三姐妹的故事而改变。因为,在千年王朝古格脚下,从富庶地带远嫁边地的她们,已然成为札达佳话。

自2009年底的3年间,来自拉孜县曲玛乡曲玛村一户同胞三姐妹依次嫁到底雅,成为守护这个边陲小镇228户中的一员。人们说,底雅古有空行母三姐妹的美丽传说;现在,有来自拉孜三姐妹的感人故事。

出发:离别故土,姑娘心酸的泪擦了又流

房前屋后草坪上随处可见落地苹果、半人高的玫瑰和月季仍在冬日里肆意开放的家园,正是大姐次仁吉拉的家。三位来自日喀则拉孜的三姐妹身着藏装,戴着古色古香的项链,披着自织的底雅特色披风,在院内的苹果树下用灿烂的笑容迎接我们走进客厅。

风情各异的三姐妹,还有那一篮红彤彤的底雅苹果,令连日来奔波在藏西高原严寒中的记者,突然有些恍惚,仿佛时光交错,眼前只剩一抹亮色。

温柔贤惠的大姐次仁吉拉,年方32岁;集干练与率性于一身的二姐央珍,正值28岁;可爱腼腆的小妹米玛,芳龄26岁。

倾听三姐妹的故事,就在柴火炉烧得正旺的北屋。

说起与底雅的缘份,要从二姐央珍的恋爱说起。

2009年,秋末。远在阿里措勤县一处工地打工的央珍即将结束工期回乡。此时,她与在工地上认识的底雅男子索南仁青早已心心相印。

工期结束,意味着各自返乡,茫茫人海再见无期。索南仁青舍不得就这样让央珍走了。两人商定后,先从措勤县回到央珍老家曲玛村。

三姐妹的双亲早已亡故。此次回去,央珍是希望得到家兄和大姐的同意。在如愿得到家人的祝福后,他们很快启程前往阿里。

11月中旬,正值阿里的冬日,寒冷、荒芜、苍茫……从央珍的老家坐车到阿里地区,再从狮泉河镇向札达县香孜乡,从香孜一路翻越山岭,向更高的山、更深的谷进发,再从普布拉达阪牧点,背上行囊用脚步丈量,走进底雅。

对离别故土的央珍而言,那是一场漫漫长路,远的甚至让她有一种绝望感。是不是自己太过草率?她自问,却早已泪流满面。

看着眼前女孩哭红的双眼,索南仁青心疼却又无能为力。事实上,他是退伍军人,早年户口就已迁至噶尔县。他在底雅,除了老母亲和一间破败的房子外几乎一无所有。

很快,央珍明白了一切。哭哭啼啼本也不是她的个性,两人开始筹划今后的生活。在底雅乡,他们先找到乡党委、政府租房安顿。正值年关,底雅乡也没有工地可以找活儿,乡里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不仅真诚地欢迎他们,还安排他们到索南仁青祖辈生活过的底雅乡底雅村古让作业组。

能干的央珍发现,工地上留下了不少废弃的水泥,她找人问是否可以用,在得到许可后,央珍和索南仁青开始在古让组索南仁青家原有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

那是底雅的寒冬,但对这个来自异乡的23岁姑娘来说,生活从此有了盼头。

入党:异乡安家,希望在时光里慢慢发芽

四大名河之象泉河从底雅河谷避开喜马拉雅众山阻隔,缓缓穿越什布奇山口,流入印度境内。从什布奇山口,有西藏西部连接印度西北部的一条绝佳交通线路。

20世纪30年代,一个胡子拉渣、戴着破旧帽子的男人,曾几次走过这条喜马拉雅西部的山路。他叫朱塞佩·杜齐,意大利著名的藏学家、探险家。从这里,他迈进了喜马拉雅腹地的奇妙之地——西藏。

这是一条文化与宗教探险之路。因为杜齐,也因为更早期的阿底峡大师,因为藏族著名大译师仁青桑布的家乡就在底雅,这里,更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

无论土地,无论人文,这里都是一方沃土,对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对从外乡一头扎进这里的拉孜三姐妹。

初来时,央珍便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生活前景。老家日喀则人口稠密,不易找活儿,拿的工钱少。而遥远的底雅,地处边陲却有许多机会。“只要你肯付出辛劳,在这里富起来是迟早的事儿。”央珍说。

2010年6月,底雅最美的季节。因为央珍的召唤,远在拉孜曲玛村老家的次仁吉拉和米玛相继来到底雅的修路工地打工。

她们与底雅的姻缘也起于这次经历。底雅人看到了拉孜姐妹的勤劳,也看到了她们善良的本性。姐妹俩相继被提亲。当年,次仁吉拉就嫁给了底雅组组长欧珠多吉,其家境殷实,生活无忧。2011年,小妹米玛成为底雅乡什布奇村主任丹增群培的妻子。丹增群培家生活富裕,本人还是村里致富带头人。

次仁吉拉和米玛有了好的归宿,让央珍感到极大的安慰,而她自己仍将经历一段艰难岁月。

2010年6月,底雅至札达公路开工兴建。央珍和索南仁青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央珍从老乡手中以2.2万元赊欠了一辆工地用拖拉机,将其租给修路工地老板,由索南仁青当司机,而她自己则在工地上做饭。

仅半年,刨去拖拉机的租赁成本,央珍和索南仁青就赚了6万元,加上央珍在工地做饭的工钱2.8万元,他们有钱了。在边陲山沟里,他们看到了希望。

后来,央珍将户口迁入底雅,从此,政府每年给她发生态补偿和边民补助。2012年,国家投钱的安居工程又让她家的房子扩建了60余平米。

直到现在,这个有了俩闺女的4口之家,共有6间房。在8亩林地上种上了苹果、杏树、核桃等200多株树苗,其中4亩土地是乡里分的。央珍还在古让组公路沿线开了一间茶馆……

从一无所有,到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所有这些,央珍都归功于国家对西藏边民的好政策。她说,她想报恩,报共产党的恩情。而第一步她想入党。从2015年预备党员到现在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的央珍,担任古让组组长、双联户长。

守边:感恩的心,后藏拉孜巾帼不让须眉

漫长的路途,横亘的山岭,凛冽的寒风……来自拉孜县的三姐妹都曾经历过前往底雅的这条山路。如今,缘定象泉河谷的她们,自称为底雅人。从打工妹到守护一方国土,三姐妹的幸福恰如那花儿般灿烂。

拉孜县曲玛乡是一个农牧兼宜的地方,年少时,三姐妹一年四季在牧羊耕田中度过,却不曾上过一天学。这是她们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

央珍说,没文化不能怪父母。“入党一方面是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了解更多好政策,帮助村里组里的人一起富起来。另一方面,就是想报党恩。我们三姐妹从外乡来到陌生的土地,从上到下点点滴滴的帮助,我们铭记一生。我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回馈社会,回报国家。这是我现在最迫切的想法。”

富裕起来的央珍家有一辆翻斗车和家用车。每年,央珍的丈夫索南仁青专跑底雅至狮泉河运人运货,每趟可赚2600元。

再无后顾之忧的央珍开始思考怎么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三姐妹披的色彩艳丽的底雅披风,是嫁入底雅后从村里女人那儿学的古老编织手艺。作为古让组组长、双联户长,央珍总思谋远虑。现在,她正考虑把女人们召集在一起,搞一个合作组织,让大家编织这种古老的传统服饰,再卖出。她想,这是一条致富路。

央珍说:“我是党员,是组长,我们组16户34人,有孤寡老人,也有残障人士,帮助大家一起致富,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从底雅组次仁吉拉家距古让组央珍家有7公里,距什布奇村小妹家则有25公里,三姐妹的家依次向位于什布奇山的边防靠近。

和底雅乡所有乡民一样,巡逻守边是三姐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脚踏国土的巡护路线,从陌生到熟悉,如今的三姐妹能叫出底雅一个个山名、一块块大石头的“外号”,她们对守边的意识也从“零”向“主人”转变。

今年10月28日,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让所有边民如沐春风。守边固边在阿里边境一线的拉孜三姐妹也由衷地感到自豪。她们说,我们的家是底雅,我们的祖国是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信里的每一句话,就是说给我们大家的。我们决心以玉麦俩姐妹为榜样,扎根雪域边陲,既要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更要齐心协力,守好边境。(记者 晓勇 益西加措 丹增平措)


  • 上一篇:中国藏文化交流团对斯里兰卡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 下一篇:姜太强:供给侧改革为西藏发展注入新动能